社区矫正中间刑模式研究--以美国中间刑制度为借鉴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社区矫正引入中间刑的必要意义 | 第10-16页 |
第一节 社区矫正单一处遇模式难题 | 第10-12页 |
一、社区矫正立法的模糊与僵化 | 第10页 |
二、社区矫正实践的取向走偏 | 第10-11页 |
三、社区矫正单一模式难题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外中间刑模式的兴起 | 第12-14页 |
一、中间刑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13页 |
二、中间刑的概念及特征 | 第13页 |
三、中间刑的目标 | 第13-14页 |
第三节 中间刑的行刑实践意义 | 第14-16页 |
一、作为独立刑罚模式和行刑模式的灵活选择性 | 第14页 |
二、中间刑的多元机能优势 | 第14页 |
三、当下我国社区矫正引入中间刑的实践价值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美国中间刑的发展类型 | 第16-25页 |
第一节 中间刑的发展类型及其功能辨析 | 第16-20页 |
一、中途之家 | 第16-17页 |
二、电子监控 | 第17页 |
三、严格监督型计划 | 第17-18页 |
四、家庭监禁 | 第18-19页 |
五、日间报告中心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对美国中间刑措施的评价 | 第20-22页 |
一、中间刑制度的积极成效 | 第20-22页 |
二、中间刑制度引发的问题 | 第22页 |
第三节 中间刑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借鉴 | 第22-25页 |
一、转变传统行刑理念 | 第22-23页 |
二、增强社区矫正的惩罚性 | 第23页 |
三、探索科学的评估分类方法 | 第23-24页 |
四、研究有效的监督方法、方式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中间刑制度构想 | 第25-35页 |
第一节 路径选择:从行刑试点到立法规制 | 第25-27页 |
一、行刑过程中的制度化选择 | 第25-26页 |
二、作为行刑模式的制度空间 | 第26-27页 |
三、中间刑模式的立法展望 | 第27页 |
第二节 作为社区矫正行刑模式的中间刑具体方式 | 第27-31页 |
一、中途之家模式 | 第27-28页 |
二、电子监控模式 | 第28-29页 |
三、严格监督模式 | 第29页 |
四、家庭监禁模式 | 第29-30页 |
五、日间报告中心模式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中间刑配套制度研究 | 第31-35页 |
一、完善社区矫正评估制度 | 第31-32页 |
二、完善中间刑机制的立法规范 | 第32页 |
三、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 | 第32-33页 |
四、加强矫正队伍建设,专业为主,业余为辅 | 第33页 |
五、物质规范化准备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作者简介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