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乡村旅游发展为导向的县域村落体系规划研究--以河南新县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概念辨析第10页
        1.2.1 乡村旅游第10页
        1.2.2 村落与村庄第10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0-17页
        1.3.1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第11-13页
        1.3.2 乡村规划建设研究综述第13-14页
        1.3.3 乡村旅游与乡村规划建设的交叉研究第14-15页
        1.3.4 相关研究评述第15-17页
    1.4 研究对象和意义第17页
        1.4.1 研究对象第17页
        1.4.2 研究意义第17页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7-20页
        1.5.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2 研究框架第18页
        1.5.3 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县域旅游村落体系规划总体思路第20-26页
    2.1 县域旅游村落体系规划的目标第20-21页
        2.1.1 理性地筛选旅游村落第20页
        2.1.2 体系化地协调旅游村落发展第20-21页
        2.1.3 有序化地指导旅游村落建设第21页
    2.2 县域旅游村落体系规划的定位第21-22页
    2.3 县域旅游村落体系规划的理论基础第22-23页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2页
        2.3.2 区域PRED系统第22页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2-23页
    2.4 县域旅游村落体系规划的原则第23页
        2.4.1 协调性第23页
        2.4.2 统筹性第23页
        2.4.3 实践性第23页
    2.5 县域旅游村落体系规划的技术路径第23-25页
    2.6 县域旅游村落体系规划的成果表达要求第25-26页
第三章 县域旅游村落体系规划内容研究第26-61页
    3.1 定点——旅游村落选取第26-32页
        3.1.1 村落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第26-29页
        3.1.2 空间布局优化第29-32页
    3.2 定级——等级结构组织第32-35页
        3.2.1 村落等级划分第32页
        3.2.2 村落等级圈层关系第32-33页
        3.2.3 空间布局对等级圈层关系的影响第33-35页
    3.3 定位——职能类型划分第35-39页
        3.3.1 职能分类第35-36页
        3.3.2 职能类型的调控分配第36-37页
        3.3.3 职能类型协调关系第37-39页
    3.4 定序——开发模式引导第39-47页
        3.4.1 开发模式类型第39-42页
        3.4.2 开发模式特征总结第42-44页
        3.4.3 开发模式的适宜选择第44-47页
    3.5 定产——旅游产品规划第47-51页
        3.5.1 产品类型第47页
        3.5.2 产品类型的特色塑造第47-48页
        3.5.3 旅游产品协调关系第48-51页
    3.6 土地利用分类第51-56页
        3.6.1 乡村旅游用地类型第51-52页
        3.6.2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修改意见第52-54页
        3.6.3 用地类型协调关系第54-56页
    3.7 旅游设施建设第56-61页
        3.7.1 设施类型第56-57页
        3.7.2 设施建设协调关系第57-61页
第四章 实例研究——河南新县县域旅游村落体系规划第61-80页
    4.1 新县现状概况第61-64页
        4.1.1 新县基本概况第61页
        4.1.2 新县现状分析第61-64页
    4.2 新县旅游村落选取决策第64-67页
        4.2.1 村落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第65页
        4.2.2 空间布局优化第65-67页
    4.3 新县旅游村落协调框架第67-77页
        4.3.1 新县旅游村落等级结构组织第67-69页
        4.3.2 新县旅游村落职能类型划分第69-71页
        4.3.3 新县旅游村落旅游产品规划第71-72页
        4.3.4 新县旅游村落开发模式引导第72-73页
        4.3.5 新县旅游村落协调框架总结第73-77页
    4.4 新县县域旅游村落体系建设指导第77-80页
        4.4.1 新县旅游村落土地利用补充第77-78页
        4.4.2 新县旅游村落旅游设施建设第78-8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附录一 ——新县村落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各因子权重表第84-85页
附录二 ——新县村落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数据库第85-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寒草原区210Pbex的分布特征及土壤侵蚀示踪研究--以兴海盆地子科滩为例
下一篇:5V锂离子电池高电压电解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