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1页 |
1.1 储能材料的性质 | 第19-22页 |
1.1.1 储能材料的介电常数 | 第19-20页 |
1.1.2 储能材料的介电损耗 | 第20-21页 |
1.1.3 击穿场强 | 第21-22页 |
1.2 储能材料的进展 | 第22页 |
1.3 聚合物基储能材料 | 第22-26页 |
1.3.1 高极性聚合物 | 第22-23页 |
1.3.2 导体/聚合物复合材料 | 第23-25页 |
1.3.3 陶瓷/聚合物复合材料 | 第25-26页 |
1.4 BaTiO_3和PVDF的性能 | 第26-27页 |
1.4.1 PVDF简介 | 第26-27页 |
1.4.2 BaTiO_3简介 | 第27页 |
1.5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1.5.1 单层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1.5.2 多层复合材料 | 第28页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BaTiO_3颗粒的改性研究 | 第31-67页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1-32页 |
2.2 BaTiO_3/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第32-34页 |
2.3 BaTiO_3/PVDF复合材料击穿场强的厚度效应研究 | 第34-37页 |
2.4 钛酸酯改性BaTiO_3/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7-43页 |
2.4.1 钛酸酯改性BaTiO_3及BaTiO_3/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37-39页 |
2.4.2 BaTiO_3/PVDF复合材料电性能测试 | 第39-43页 |
2.5 聚乙二醇(PEG)改性BaTiO_3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43-49页 |
2.5.1 PEG改性BaTiO_3/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4页 |
2.5.2 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44-49页 |
2.6 Silica@BaTiO_3/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9-57页 |
2.6.1 Silica@BaTiO_3/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50-51页 |
2.6.2 Silica@BaTiO_3/PVDF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第51-57页 |
2.7 Ag@多孔BaTiO_3/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的初步研究 | 第57-61页 |
2.7.1 Ag@多孔BaTiO_3/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8-60页 |
2.7.2 Ag@多孔BaTiO_3/PVDF复合材料的性能 | 第60-61页 |
2.8 含顺电体复合材料的初步研究 | 第61-64页 |
2.8.1 BST/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1-62页 |
2.8.2 BST的表征 | 第62-63页 |
2.8.3 BST/PVDF的电性能 | 第63-64页 |
2.9 改性无机颗粒对材料储能密度改善机制的讨论 | 第64-66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多层BaTiO_3/PVDF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工艺及性能提高的机理研究 | 第67-97页 |
3.1 干膜成形法 | 第69-79页 |
3.1.1 干膜成形法多层BaTiO_3/PVDF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9-71页 |
3.1.2 干膜成形多层复合材料的性能 | 第71-79页 |
3.2 湿膜成型法多层复合材料 | 第79-88页 |
3.2.1 湿膜成型法多层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80页 |
3.2.2 湿膜成型法多层复合材料的性能 | 第80-88页 |
3.3 其他成膜工艺研究 | 第88-90页 |
3.4 多层复合材料储能密度提高机制的讨论 | 第90-9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第四章 钴、钡掺杂氧化锰薄膜电极材料和具有光催化性铁酸铋的制备 | 第97-109页 |
4.1 钴、钡掺杂氧化锰薄膜电极材料 | 第97-104页 |
4.1.1 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98-99页 |
4.1.2 Co、Ba掺杂量MnO_2薄膜的平均价态和电阻率 | 第99-100页 |
4.1.3 XRD分析 | 第100-102页 |
4.1.4 热分析 | 第102-103页 |
4.1.5 微观形貌分析 | 第103-104页 |
4.2 BFO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104-108页 |
4.2.1 BFO的低温制备 | 第104-105页 |
4.2.2 BFO的表征和性能 | 第105-10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5.1 结论 | 第109-110页 |
5.2 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5.3 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第123-125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25-126页 |
附件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