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贵重金属论文--金论文

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第7-8页
摘要第8-12页
ABSTRACT第12-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30-43页
    1.1 选题来源与主要任务第3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0-32页
        1.2.1 研究目的第30页
        1.2.2 研究意义第30-32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32-37页
        1.3.1 成矿地质背景第32-33页
        1.3.2 金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第33-34页
        1.3.3 前人主要研究工作第34-37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7-38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37-38页
        1.4.2 主要技术路线第38页
    1.5 工作概况及主要完成工作量第38-39页
    1.6 主要成果与进展第39-43页
        1.6.1 主要成果第39-41页
        1.6.2 主要进展第41-43页
第二章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主要特征、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第43-63页
    2.1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主要特征第43-52页
        2.1.1 矿床基本特征第44-46页
        2.1.2 韧性剪切带的成矿作用特征第46-50页
        2.1.3 成矿规律与成矿过程第50-52页
    2.2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主要研究方法第52-59页
        2.2.1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研究的核心方法第52页
        2.2.2 显微构造分析—韧性剪切带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第52-59页
    2.3 国内外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现状第59-63页
        2.3.1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第59页
        2.3.2 含金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的主要进展第59-61页
        2.3.3 与大型韧性剪切带相关的金成矿作用研究第61-63页
第三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第63-73页
    3.1 大地构造背景第63-64页
    3.2 区域地层第64-65页
    3.3 区域构造第65-66页
    3.4 区域岩浆岩第66-71页
    3.5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第71-73页
        3.5.1 地球物理特征第71页
        3.5.2 地球化学特征第71-73页
第四章 五成-屯溪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与表征第73-109页
    4.1 韧性剪切带宏观变形特征第73-88页
        4.1.1 大片剖面(Ⅰ号剖面)第73-75页
        4.1.2 捉马—竹下剖面(Ⅱ号剖面)第75-77页
        4.1.3 小贺-古积田剖面(Ⅲ号剖面)第77-78页
        4.1.4 捉马-白石坑剖面(Ⅳ号剖面)第78-79页
        4.1.5 天井山剖面(Ⅴ号剖面)第79-80页
        4.1.6 韩家剖面(Ⅵ号剖面)第80-81页
        4.1.7 璜茅剖面(Ⅶ号剖面)第81-82页
        4.1.8 其他观察点及短剖面第82-83页
        4.1.9 线理、面理特征第83-86页
        4.1.10 小结第86-88页
    4.2 韧性剪切带微观变形特征及其变形机制第88-97页
        4.2.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微观特征第88-92页
        4.2.2 糜棱岩塑性变形机制第92-97页
    4.3 大型韧性剪切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分析第97-109页
        4.3.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第97-98页
        4.3.2 宏观变形特征及运动学特征第98-100页
        4.3.3 微观变形特征及变形机制第100-103页
        4.3.4 长英质糜棱岩差异应力估算第103页
        4.3.5 EBSD石英组构分析第103-106页
        4.3.6 初步结论第106-109页
第五章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第109-158页
    5.1 区域内典型矿床(点)研究—以天井山地区为例第109-121页
        5.1.1 天井山金矿第109-115页
        5.1.2 小贺金矿点第115-117页
        5.1.3 白石坑金矿点第117-118页
        5.1.4 捉马金矿点第118页
        5.1.5 新岭脚金矿点第118-119页
        5.1.6 大片金矿点第119页
        5.1.7 璜尖金矿点第119-120页
        5.1.8 小贺砷-铅锌-金多金属矿点第120页
        5.1.9 九亩丘银-铅-锌多金属矿点第120-121页
    5.2 韧性剪切带形成与金矿形成的时间关系第121-125页
    5.3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的空间关系第125-130页
        5.3.1 受主剪切带控制的矿床特征第126-128页
        5.3.2 受次级剪切带控制的矿床特征第128-130页
    5.4 韧性剪切带形成与金矿形成的物源关系第130-156页
        5.4.1 微量元素特征第130-135页
        5.4.2 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反应的成矿物源信息第135-141页
        5.4.3 硫同位素示踪第141-143页
        5.4.4 流体包裹体特征第143-156页
    5.5 小结第156-158页
第六章 金矿化的时空结构及富集规律第158-212页
    6.1 成矿演化及其时间结构特征第158-166页
        6.1.1 成矿演化的宏观结构特征第158-160页
        6.1.2 成矿演化的微观结构特征第160-166页
        6.1.3 成矿演化与金矿化富集关系第166页
    6.2 金矿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结构第166-174页
        6.2.1 金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第166-171页
        6.2.2 金矿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第171-174页
    6.3 主要矿物的标型特征研究第174-206页
        6.3.1 含矿石英的标型特征第174-178页
        6.3.2 含金黄铁矿的标型特征第178-197页
        6.3.3 金矿物标型特征第197-206页
    6.4 与金山金矿床的对比研究第206-212页
        6.4.1 金山金矿床的主要成矿特征第206-207页
        6.4.2 研究区与金山金矿床的对比研究第207-212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工作建议第212-217页
    7.1 主要结论第212-213页
    7.2 主要新进展和新认识第213-214页
    7.3 进一步找矿工作建议第214-217页
致谢第217-218页
参考文献第218-234页
附录第234-264页

论文共2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压裂裂缝延展机制及充填模式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大营铀矿床古层间氧化带形成发育的水-岩作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