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5-34页 |
1.1 无胶人造板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1.1.1 无胶人造板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1.2 无胶人造板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1.3 无胶人造板的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2 生物酶催化技术在无胶人造板领域的研究概述 | 第17-22页 |
1.2.1 漆酶/介体体系(LMS)及其生物催化氧化机理 | 第17-20页 |
1.2.2 生物酶催化技术在无胶人造板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3 生物酶催化技术在无胶人造板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1.3 生物酶固定化技术 | 第22-26页 |
1.3.1 酶的固定化方法 | 第23-24页 |
1.3.2 酶固定化载体类型 | 第24-26页 |
1.4 环境效应评价 | 第26-30页 |
1.4.1 境效应评价工具——生命周期评价(LCA)概述 | 第26页 |
1.4.2 生命周期评价总体框架 | 第26-28页 |
1.4.3 环境效应评价在木材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5 论文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30-34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5.3 创新点 | 第33-34页 |
2 磁性固定化漆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第34-51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40页 |
2.2.1 原料与设备 | 第34-35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35-4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0页 |
2.3.1 复合磁性载体性能表征 | 第40-45页 |
2.3.2 游离酶和固定酶最适反应温度与pH值 | 第45-47页 |
2.3.3 游离酶和固定化酶催化ABTS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47-48页 |
2.3.4 游离酶和固定化漆酶的热稳定性 | 第48页 |
2.3.5 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贮存稳定性 | 第48-49页 |
2.3.6 固定化酶的操作稳定性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磁性固定化漆酶/介体体系催化氧化木纤维表面特性研究 | 第51-64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3.2.1 试验原料 | 第51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51-5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3.3.1 酶处理纤维的ESR分析 | 第54-55页 |
3.3.2 酶处理纤维的XPS分析 | 第55-58页 |
3.3.3 酶处理纤维的FTIR分析 | 第58-59页 |
3.3.4 酶处理纤维的SEM分析 | 第59-61页 |
3.3.5 酶处理纤维的XRD分析 | 第61-62页 |
3.3.6 酶处理纤维的WHC分析 | 第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磁性固定化漆酶/介体体系催化氧化木纤维制造无胶纤维板工艺优化研究 | 第64-82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4-67页 |
4.2.1 原料与设备 | 第64页 |
4.2.2 无胶纤维板制造工艺流程 | 第64-66页 |
4.2.3 响应面法优化设计试验 | 第66-67页 |
4.2.4 固定化酶重复利用试验设计 | 第67页 |
4.2.5 无胶纤维板理化性能测试 | 第6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7-80页 |
4.3.1 响应面法优化无胶纤维板制造工艺参数 | 第67-79页 |
4.3.2 固定化酶重复利用次数与板材理化性能的关系 | 第79-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5 磁性固定化漆酶/介体体系催化氧化木纤维制造无胶纤维板的自胶合机理研究 | 第82-92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82-83页 |
5.2.2 测试表征 | 第8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3-91页 |
5.3.1 无胶纤维板的FTIR分析 | 第83-84页 |
5.3.2 无胶纤维板的XPS分析 | 第84-86页 |
5.3.3 无胶纤维板的XRD分析 | 第86-87页 |
5.3.4 无胶纤维板的SEM分析 | 第87-89页 |
5.3.5 无胶纤维板的接触角(CA)分析 | 第89页 |
5.3.6 无胶纤维板自胶合机理 | 第89-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6 固定化酶/介体体系催化氧化木纤维制造无胶纤维板的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 第92-103页 |
6.1 引言 | 第92页 |
6.2 环境效应评价工具 | 第92-93页 |
6.3 研究目标与范围确定 | 第93-94页 |
6.4 清单分析 | 第94-96页 |
6.5 影响评价 | 第96-101页 |
6.5.1 环境负荷组成 | 第96-97页 |
6.5.2 环境负荷特征化处理 | 第97-99页 |
6.5.3 环境负荷归—化处理 | 第99-101页 |
6.6 结果解释 | 第101-10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