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岩溶穴居性极小种群野生石山苣苔属植物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与广西岩溶洞穴植物研究 | 第13-14页 |
2 苦苣苔科及广西穴居性石山苣苔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 | 第14-16页 |
3 相关研究领域 | 第16-18页 |
3.1 岩溶洞穴生境研究 | 第16-17页 |
3.2 种群生态位研究 | 第17页 |
3.3 濒危植物种子萌发研究 | 第17-18页 |
4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8-20页 |
4.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两种岩溶穴居性石山苣苔属植物的生境调查与分析 | 第20-31页 |
1 研究地点及其自然概况 | 第20-22页 |
1.1 陆氏石山苣苔研究地点及其自然概况 | 第21页 |
1.2 靖西石山苣苔研究地点及其自然概况 | 第21-22页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3页 |
2.1 目标物种小生境的环境指标监测 | 第22页 |
2.2 目标物种小生境土壤基质的取样与分析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3.1 两种石山苣苔属植物小生境指标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3.2 两种石山苣苔属植物小生境中土壤基质化学性质分析 | 第26-28页 |
4 讨论 | 第28-29页 |
4.1 陆氏石山苣苔模式产地洞穴小生境 | 第28-29页 |
4.2 靖西石山苣苔模式产地洞穴小生境 | 第29页 |
5 结语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两种岩溶穴居性石山苣苔属植物的种群生态位研究 | 第31-42页 |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31-33页 |
1.1 样方的选择与调查 | 第31-32页 |
1.2 生态位测度与计算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2.1 陆氏石山苣苔种群生态位 | 第33-36页 |
2.2 靖西石山苣苔种群生态位 | 第36-40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两种岩溶穴居性石山苣苔属植物种子的生理生态初步研究30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42-55页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1.1 材料来源 | 第4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2.1 土壤基质对两种石山苣苔属植物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 第44-46页 |
2.2 单因素胁迫对两种石山苣苔属植物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 第46-51页 |
3 讨论 | 第51-54页 |
3.1 土壤基质对两种石山苣苔属植物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 p H对两种石山苣苔属植物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 第53页 |
3.3 钙盐对两种石山苣苔属植物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4 结论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两种岩溶穴居性石山苣苔属植物的濒危机制及其保护策略的初步探讨 | 第55-59页 |
1 两种岩溶穴居性石山苣苔属植物濒危现状及致濒原因分析 | 第55-57页 |
1.1 陆氏石山苣苔濒危现状及致濒原因分析 | 第55-56页 |
1.2 靖西石山苣苔濒危现状及致濒原因分析 | 第56-57页 |
2 保护策略的初步探究 | 第57页 |
3 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图版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