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轻量化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车门的功能结构及轻量化 | 第14-16页 |
1.2.3 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有限元理论基础及软件介绍 | 第21-27页 |
2.1 有限元基础理论简介 | 第21-22页 |
2.2 HyperWorks有限元软件概况 | 第22-26页 |
2.2.1 HyperMesh有限元建模模块 | 第24-25页 |
2.2.2 HyperStudy有限元多学科优化设计模块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车门有限元建模及外板刚性分析和优化 | 第27-37页 |
3.1 车门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31页 |
3.1.1 车门结构的离散化处理 | 第27页 |
3.1.2 赋予物理属性 | 第27-29页 |
3.1.3 连接方式的模拟 | 第29-31页 |
3.2 车门外板刚性分析及优化 | 第31-36页 |
3.2.1 车门外板抗凹点的选取及分析计算 | 第32-34页 |
3.2.2 车门外板刚性评价 | 第34页 |
3.2.3 车门外板刚性优化 | 第34-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车门刚度和模态工况分析及实验验证 | 第37-53页 |
4.1 车门刚度工况分析 | 第37-45页 |
4.1.1 刚度理论基础及评价准则 | 第37-40页 |
4.1.2 车门多种工况刚度模拟 | 第40-43页 |
4.1.3 车门刚度加载实验 | 第43-45页 |
4.1.4 车门刚度的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45页 |
4.2 自由模态分析 | 第45-52页 |
4.2.1 有限元模态理论基础 | 第45-47页 |
4.2.2 车门的自由模态模拟 | 第47-49页 |
4.2.3 车门的模态实验 | 第49-51页 |
4.2.4 车门模态的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基于刚度和模态的车门结构多目标优化 | 第53-70页 |
5.1 基于近似模型的多目标优化方法简介 | 第53页 |
5.2 多目标优化方法的技术实现 | 第53-59页 |
5.2.1 试验设计方法 | 第53-55页 |
5.2.2 近似模型技术 | 第55-57页 |
5.2.3 优化算法 | 第57-59页 |
5.3 基于HyperStudy的车门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 | 第59-65页 |
5.3.1 主效应法筛选设计变量 | 第59-61页 |
5.3.2 Hammersley试验设计 | 第61页 |
5.3.3 车门工况响应数学模型 | 第61-63页 |
5.3.4 序列二次规划法求解 | 第63-65页 |
5.4 车门优化结果验证 | 第65-68页 |
5.5 车门轻量化效果分析 | 第68-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轻量化优化后的车门安全性校核 | 第70-82页 |
6.1 基于Ls-dyna的车门动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70-73页 |
6.1.1 Ls-dyna软件介绍 | 第70页 |
6.1.2 车门碰撞的接触理论 | 第70-73页 |
6.2 车门侧面刚性柱碰撞法规简介 | 第73-74页 |
6.3 车门柱碰安全性校核 | 第74-81页 |
6.3.1 车门柱碰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6.3.2 车门柱碰关键参数的设置 | 第75-76页 |
6.3.3 车门柱碰结果与分析 | 第76-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