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特殊热能及其机械论文--太阳能技术论文--太阳能转换装置和设备论文

盐梯度太阳池热性能与储能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3-14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页
    1.3 太阳池概述第14-18页
        1.3.1 太阳池的定义与储能机理第14-15页
        1.3.2 太阳池分类第15-17页
        1.3.3 太阳池应用第17-18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3页
        1.4.1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0页
        1.4.2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3页
    1.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第25-33页
    2.1 试验原材料第25-28页
        2.1.1 太阳池组装材料第25-26页
        2.1.2 试验原料第26-27页
        2.1.3 太阳池无机底料第27-28页
        2.1.4 太阳池热电转换装置组装材料第28页
    2.2 试验设备第28页
    2.3 试验方法第28-33页
        2.3.1 复合相变材料DSC热性能测试第28-29页
        2.3.2 浊度的测试方法第29-31页
        2.3.3 盐度的测试方法第31页
        2.3.4 温度的测试方法第31-33页
第三章 太阳池性能影响因素研究第33-47页
    3.1 小型太阳池的组装第33-34页
    3.2 不同盐梯度层层数对太阳池性能影响第34-39页
        3.2.1 试验原材料与盐梯度层设计第34-35页
        3.2.2 盐梯度层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3.3 不同种类盐工质对太阳池性能影响第39-41页
        3.3.1 工质的选择与太阳池设计第39页
        3.3.2 盐工质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9-41页
    3.4 无机池底材料对太阳池性能影响第41-45页
        3.4.1 无机池底材料的选择与太阳池设计第41页
        3.4.2 无机池底材料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建筑屋面太阳池制备第47-57页
    4.1 太阳池的设计与组装第47-51页
        4.1.1 太阳池池体结构设计第47-48页
        4.1.2 盐梯度层设计第48-51页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1-56页
        4.2.1 浊度的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2页
        4.2.2 盐度的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2-53页
        4.2.3 温度的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4.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太阳池建筑调温应用研究第57-67页
    5.1 太阳池储能调温应用系统设计第57页
    5.2 多元复合相变材料的选择及配比第57-60页
        5.2.1 相变材料的选择第58-59页
        5.2.2 相变材料配比的确定第59-60页
    5.3 太阳池储能应用系统组装第60-62页
        5.3.1 调温地板和调温屋面的制作第60-62页
        5.3.2 淡水池的制作第62页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2-64页
        5.4.1 地面供热系统第62-63页
        5.4.2 屋面供热系统第63-64页
        5.4.3 屋面制冷系统第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7页
第六章 太阳池储能热电转换应用研究第67-75页
    6.1 热电转换原理第67-69页
        6.1.1 温差发电-半导体塞贝克效应第67-68页
        6.1.2 DC-DC升压斩波电路的基本原理第68-69页
    6.2 电路组装第69-71页
    6.3 试验结果分析第71-73页
        6.3.1 串联的温差发电片个数第71页
        6.3.2 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第71-72页
        6.3.3 太阳池热电转换第72-73页
    6.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七章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附表第81-89页
作者简介第89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9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国家发明专利第89-91页
致谢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思维下精品酒店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莫干山地区为例
下一篇:基于游客情感分析的旅游地形象感知测量--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