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我国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控制与管理--以GT证券公司为例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相关文献综述第11-12页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2-14页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第14-15页
2 融资融券的理论概述与风险分析第15-20页
    2.1 金融风险概述第15-16页
        2.1.1 金融风险的概念第15页
        2.1.2 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第15页
        2.1.3 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理论基础第15-16页
    2.2 融资融券概述第16-18页
        2.2.1 融资融券的概念及特征第16页
        2.2.2 融资融券对证券公司的影响第16-17页
        2.2.3 融资融券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第17-18页
    2.3 融资融券风险第18-20页
        2.3.1 市场风险第18页
        2.3.2 客户信用风险第18-19页
        2.3.3 资金流动性风险第19页
        2.3.4 业务规模失控风险第19页
        2.3.5 业务经营管理风险第19-20页
3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分析第20-30页
    3.1 融资融券授信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第20-24页
        3.1.1 分散授信模式第20-21页
        3.1.2 集中授信模式第21-22页
        3.1.3 双轨制集中授信模式第22-23页
        3.1.4 我国授信模式的选择及分析第23-24页
    3.2 我国融资融券发展的现状第24-26页
        3.2.1 配套制度有缺失第24页
        3.2.2 信用体系不完善第24-25页
        3.2.3 市场运行不规范第25页
        3.2.4 标的证券数量少第25页
        3.2.5 业务发展不均衡第25-26页
    3.3 融资融券在去年“股灾”中的影响与分析第26-30页
        3.3.1 引起“股灾”的因素及分析第26-27页
        3.3.2 监管部门的调整措施第27-28页
        3.3.3 证券公司的风控手段第28页
        3.3.4 对“股灾”的评价及总结第28-30页
4 G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第30-38页
    4.1 G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概况第30-31页
    4.2 G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相关制度第31-34页
        4.2.1 GT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原则第31页
        4.2.2 GT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第31页
        4.2.3 G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事前风险控制第31-32页
        4.2.4 G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事中风险控制第32页
        4.2.5 G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隔离墙管理制度第32-33页
        4.2.6 G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风控管理的具体内容第33-34页
    4.3 G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风险控制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第34-36页
        4.3.1 投资者申请的门槛高第34页
        4.3.2 投资者交易成本较高第34-35页
        4.3.3 保证金制度不太灵活第35页
        4.3.4 强制平仓制度太生硬第35页
        4.3.5 GT证券公司流动性有限第35-36页
    4.4 GT证券公司融资融券风险控制与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6-38页
        4.4.1 融资主体市场化水平不够第36页
        4.4.2 融资主体风控能力比较低第36页
        4.4.3 监管机构管制措施比较严第36-37页
        4.4.4 融资融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第37页
        4.4.5 转融通业务发展较为缓慢第37-38页
5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风险控制与管理中的对策与建议第38-43页
    5.1 证券公司的发展对策第38-40页
        5.1.1 制定合理的客户授信制度第38页
        5.1.2 进一步完善业务操作流程第38-39页
        5.1.3 提高抵押证券的定价能力第39页
        5.1.4 进一步充实公司的资本金第39页
        5.1.5 强化风险提前预警,制定合理处置流程第39页
        5.1.6 深入研究标的证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第39-40页
        5.1.7 精细管理客户分类,加强贷后管理服务第40页
        5.1.8 规范强制平仓制度,界定风险责任承担第40页
    5.2 政策建议第40-43页
        5.2.1 配套制度的制定第41页
        5.2.2 担保理念的创新第41页
        5.2.3 积极推动转融通制度的发展与运行第41-42页
        5.2.4 严格控制融资融券的业务发展规模第42-43页
结论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度环境、银企关系与企业并购支付方式
下一篇:地区金融发展、关系型交易与IPO首日超额收益--基于A股招股说明书供应商/客户关系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