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前言 | 第9页 |
1.2 谷胱甘肽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1.2.1 氟硼吡咯(BODIPY)类GSH荧光探针 | 第10-11页 |
1.2.2 萘二甲酰亚胺类GSH荧光探针 | 第11-12页 |
1.2.3 罗丹明和荧光素类GSH荧光探针 | 第12-13页 |
1.2.4 香豆素类GSH荧光探针 | 第13-14页 |
1.2.5 花菁素类GSH荧光探针 | 第14-15页 |
1.2.6 其他类GSH荧光探针 | 第15-16页 |
1.3 铝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1.3.1 萘类Al~(3+)荧光探针 | 第17-18页 |
1.3.2 香豆素类Al~(3+)荧光探针 | 第18-19页 |
1.3.3 罗丹明类Al~(3+)荧光探针 | 第19-20页 |
1.3.4 芘类Al~(3+)荧光探针 | 第20-21页 |
1.3.5 其他类Al~(3+)荧光探针 | 第21-22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2-24页 |
第2章 基于罗丹明类衍生物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 第24-33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4页 |
2.2 罗丹明类化合物近红外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所需仪器及试剂 | 第24-25页 |
2.2.1 仪器 | 第24-25页 |
2.2.2 试剂 | 第25页 |
2.3 罗丹明类衍生物探针的合成和表征 | 第25-33页 |
2.3.1 探针分子NIR-Rh1的合成及表征 | 第25-30页 |
2.3.2 探针分子NIR-Rh2的合成及表征 | 第30-33页 |
第3章 基于高荧光量子产率的罗丹明类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用于对GSH的荧光检测及应用研究 | 第33-48页 |
3.1 前言 | 第33-3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3.2.1 NIR-Rh1荧光探针的合成 | 第34-35页 |
3.2.2 荧光分子探针NIR-Rh1光谱测定的准备工作 | 第35页 |
3.2.3 细胞培养和显微成像 | 第35-36页 |
3.2.4 小鼠肝组织切片的准备以及着色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7页 |
3.3.1 荧光光谱的研究 | 第36-37页 |
3.3.2 选择性的研究 | 第37-39页 |
3.3.3 pH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4 响应时间研究 | 第40页 |
3.3.5 机理探讨 | 第40-45页 |
3.3.6 实际应用的研究 | 第45-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基于罗丹明类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用于铝离子的检测及应用研究 | 第48-61页 |
4.1 前言 | 第48-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4.2.1 NIR-Rh2荧光探针的合成 | 第49页 |
4.2.2 荧光分子探针NIR-Rh2光谱测定的准备工作 | 第49页 |
4.2.3 细胞培养和显微成像 | 第49-50页 |
4.2.4 小鼠肝组织切片的准备以及着色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4.3.1 光谱性质的研究 | 第50-52页 |
4.3.2 pH的影响 | 第52页 |
4.3.3 选择性研究 | 第52-53页 |
4.3.4 响应时间及可逆性 | 第53-55页 |
4.3.5 响应机理探究 | 第55-59页 |
4.3.6 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 | 第59-60页 |
4.4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