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清热泻火方治疗胃热壅盛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12-23页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第12-18页
        1. 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概念及病因认识第12页
            1.1 上胃肠道疾病第12页
            1.2 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病变第12页
            1.3 全身性疾病第12页
        2. 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第12-13页
            2.1 呕血和(或)黑便第12-13页
            2.2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第13页
            2.3 氮质血症第13页
            2.4 血象变化第13页
            2.5 发热第13页
        3. 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的评估第13页
            3.1 实验室检查第13页
            3.2 临床指标评估失血量第13页
            3.3 活动性出血的判断及出血停止的判断第13页
        4. 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第13-16页
            4.1 一般治疗第14页
            4.2 扩容治疗第14页
            4.3 内镜下止血治疗第14-15页
            4.4 内科药物止血治疗第15-16页
            4.5 手术治疗第16页
        5. 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预后评估第16-18页
    第二节 祖国医学研究第18-20页
        1. 血证的概念第18页
        2. 血证的源流第18-19页
        3.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第19页
        4. 中医临床证型及症候第19-20页
    5. 中医治法及方药第20页
        5.1 胃热壅盛证第20页
        5.2 肝火犯胃证第20页
        5.3 气虚血溢证第20页
    6. 现代中医对吐血、便血临床证型的研究第20-21页
    7. 现代中医对专方、单味中药的研究第21-23页
        7.1 现代中医对专方的研究第21页
        7.2 现代中医对单味中药的研究第21-23页
第二章 临床研究第23-29页
    1. 研究目的第23页
    2. 研究方法第23-25页
        2.1 研究对象第23页
        2.2 纳入标准第23页
        2.3 排除标准第23-24页
        2.4 研究方法第24页
        2.5 疗效评价标准第24页
        2.6 观察指标第24-25页
        2.7 可行性分析第25页
    3. 研究结果第25-29页
        3.1 一般临床资料第25-26页
        3.2 治疗一周后两组血红蛋白的前后对比第26-27页
        3.3 两组止血时间对比第27页
        3.4 两组治疗后疗效对比第27页
        3.5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对比第27-28页
        3.6 两组治疗后大便潜血隐阴时间对比第28页
        3.7 安全性分析第28-29页
第三章 讨论第29-33页
第四章 结语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附录第36-40页
致谢第40-41页
统计学审核证明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疏肝健脾消脂方治疗肝郁脾虚兼痰瘀互结型NAFLD临床观察
下一篇:复方丹参滴丸对ACS患者P波离散度及QT间期离散度作用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