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第9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11-16页 |
第一节 脱口秀节目的由来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外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第三节 国内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13-16页 |
一、雏形时期 | 第13页 |
二、发展时期 | 第13-14页 |
三、成熟时期 | 第14页 |
四、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脱口秀节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 第16-18页 |
第一节 大众话语权的实现 | 第16页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自我意识的满足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大众传播环境的改变 | 第17页 |
第四节 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国内脱口秀节目的本土化取向 | 第18-33页 |
第一节 中国脱口秀节目受众本土化心理分析 | 第18-21页 |
一、受众对于脱口秀节目选择的心理分析 | 第18-19页 |
二、接近性心理使受众更偏爱亲民节目 | 第19-20页 |
三、文化认同感、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受众的选择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主持人本土化分析 | 第21-26页 |
一、主持人自身成长经历和阅历 | 第21-22页 |
二、主持人外形包装 | 第22-23页 |
三、主持人形体习惯 | 第23-24页 |
四、主持人语言风格 | 第24-26页 |
第三节 节目内容的本土化 | 第26-30页 |
一、节目选材 | 第27-28页 |
二、节目形式 | 第28-29页 |
三、节目功能 | 第29-30页 |
第四节 传播特征的本土化 | 第30-33页 |
一、传播主体——主持人的自身素养和公信力 | 第30页 |
二、传播内容与传播技巧——节目内容和节目宣传 | 第30-31页 |
三、传播环境——媒介技术和人文环境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脱口秀节目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第33-38页 |
第一节 脱口秀节目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一、人才储备不足 | 第33-34页 |
二、创新性元素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 | 第34页 |
三、节目过于追求娱乐化 | 第34页 |
四、选题缺乏深度,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 | 第34-35页 |
五、中国文化环境多样,脱口秀节目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 第35页 |
第二节 针对脱口秀节目本土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35-38页 |
一、提高相关人员的自身素质 | 第35页 |
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节目的创新性 | 第35-36页 |
三、增加娱乐元素的同时提高节目的质量 | 第36页 |
四、融合各地元素,使节目得以普及 | 第36-38页 |
第五章 脱口秀节目未来的发展途径 | 第38-40页 |
第一节 要拓宽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元素 | 第38页 |
第二节 频道内节目联动,互相渗透 | 第38页 |
第三节 营造完善的“生存环境” | 第38-39页 |
一、完善技术条件,统一节目版本 | 第38-39页 |
二、完善法制建设,提倡人文关怀 | 第39页 |
第四节 要注重栏目之间的互动 | 第39页 |
第五节 要敢于尝试现场直播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