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目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多波段脉冲超宽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抗窄带干扰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第2章 多波段脉冲超宽带系统理论基础 | 第14-31页 |
2.1 超宽带基本理论 | 第14-20页 |
2.1.1 超宽带定义与分类 | 第14-15页 |
2.1.2 功率限制与脉冲波形 | 第15-17页 |
2.1.3 调制技术和多址方案 | 第17-18页 |
2.1.4 超宽带接收机 | 第18-20页 |
2.2 超宽带信道模型 | 第20-25页 |
2.2.1 Turin模型 | 第20-21页 |
2.2.2 S-V模型 | 第21-22页 |
2.2.3 IEEE802.15.3a信道模型 | 第22-25页 |
2.3 多波段脉冲超宽带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3.1 多波段超宽带定义及特点 | 第26-27页 |
2.3.2 多波段脉冲超宽带系统概述 | 第27-28页 |
2.3.3 与MB-OFDM-UWB技术比较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基于PSWF脉冲的MB-IR-UWB系统设计 | 第31-45页 |
3.1 PSWF脉冲定义及性质 | 第31-35页 |
3.1.1 PSWF的定义 | 第31-32页 |
3.1.2 PSWF的数值求解 | 第32-35页 |
3.2 基于PSWF的MB-IR-UWB系统模型 | 第35-37页 |
3.2.1 多波段的频带分配 | 第35-36页 |
3.2.2 MB-IR-UWB系统模型 | 第36-37页 |
3.3 不同调制及多址方式的MB-IR-UWB信号 | 第37-44页 |
3.3.1 TH-PPM信号模型 | 第38-41页 |
3.3.2 TH-PAM信号模型 | 第41-42页 |
3.3.3 DS-PAM信号模型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MB-IR-UWB系统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45-55页 |
4.1 AWGN信道系统性能仿真 | 第45-48页 |
4.1.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45-46页 |
4.1.2 与单波段的性能比较 | 第46-48页 |
4.2 影响MB-IR-UWB系统性能的因素 | 第48-50页 |
4.2.1 脉冲持续时间 | 第48-49页 |
4.2.2 调制方式 | 第49-50页 |
4.3 多径信道系统性能仿真 | 第50-53页 |
4.3.1 Rake接收机性能分析与仿真 | 第50-52页 |
4.3.2 传输速率分析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MB-IR-UWB系统抗干扰性能研究 | 第55-65页 |
5.1 常见的干扰信号模型 | 第55-57页 |
5.1.1 单音和多音干扰 | 第56页 |
5.1.2 部分频带和阻塞噪声干扰 | 第56-57页 |
5.1.3 窄带干扰信号 | 第57页 |
5.2 存在干扰时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 第57-60页 |
5.2.1 四种干扰模型下性能仿真分析 | 第58-59页 |
5.2.2 存在窄带干扰的MB-IR-UWB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5.3 MB-IR-UWB窄带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 第60-64页 |
5.3.1 子波段消除 | 第61-62页 |
5.3.2 基于软谱自适应的脉冲波形设计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