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低丘缓坡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以金寨县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4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8-20页 |
2.1.1 地理环境及区位状况 | 第18-19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2.1.3 气候条件 | 第19页 |
2.1.4 土壤条件 | 第19页 |
2.1.5 水文水系 | 第19-20页 |
2.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0-21页 |
2.2.1 行政区划 | 第20-21页 |
2.2.2 经济发展 | 第21页 |
2.3 森林资源概述 | 第21-23页 |
2.4 低丘缓坡未利用地资源现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低丘缓坡地信息提取及分析 | 第24-36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4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24-30页 |
3.2.1 地形数据 | 第24-26页 |
3.2.2 土壤数据 | 第26页 |
3.2.3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 第26-29页 |
3.2.4 植被覆盖度提取 | 第29-30页 |
3.3 低丘缓坡地地块提取分析 | 第30-36页 |
3.3.1 低丘缓坡资源总量提取及分析 | 第30-34页 |
3.3.2 可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提取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低丘缓坡资源适宜性评价 | 第36-58页 |
4.1 评价原则 | 第37页 |
4.2 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4.3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38页 |
4.4 评价因子的确定 | 第38-41页 |
4.5 可开发利用评价模型与分值确定 | 第41-51页 |
4.5.1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41-44页 |
4.5.2 评价因子分值的确定 | 第44-51页 |
4.6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8页 |
4.6.1 按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 第55-56页 |
4.6.2 按乡镇分布 | 第56-57页 |
4.6.3 按坡度分布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低丘缓坡地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 第58-71页 |
5.1 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原则 | 第58页 |
5.2 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对策 | 第58-60页 |
5.2.1 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开发利用工作 | 第58-59页 |
5.2.2 因地制宜,科学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 第59页 |
5.2.3 规范管理,提高项目开发利用质量 | 第59-60页 |
5.2.4 加大投入,完善开发利用扶持政策 | 第60页 |
5.3 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模式 | 第60-63页 |
5.3.1 生态农业模式 | 第60-61页 |
5.3.2 特色林业模式 | 第61-62页 |
5.3.3 绿色旅游业模式 | 第62-63页 |
5.4 低丘缓坡地综合利用模式实例研究 | 第63-71页 |
5.4.1 规划区介绍 | 第63-64页 |
5.4.2 规划依据及开发模式 | 第64-65页 |
5.4.3 低丘缓坡地开发模式 | 第65-69页 |
5.4.4 综合开发效益分析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