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生物材料学论文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的制备及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方法第12-13页
        1.1.1 直接缝合术第12页
        1.1.2 纤维蛋白胶粘合第12页
        1.1.3 神经移植物第12-13页
        1.1.4 神经导管第13页
    1.2 制备神经导管的生物材料第13-18页
        1.2.1 非降解材料第13-14页
        1.2.2 天然材料第14-16页
        1.2.3 可降解的合成材料第16-18页
        1.2.4 复合材料第18页
    1.3 制备神经导管的方法及设计进展第18-21页
        1.3.1 制备导管的方法第18-19页
        1.3.2 导管设计进展第19-21页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第21-22页
        1.4.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1.4.2 课题研究内容第22页
    参考文献第22-28页
第二章 丝纤维增强三维多孔神经导管的制备与性能第28-52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9页
        2.2.1 实验试剂及材料第29页
        2.2.2 实验仪器第29页
    2.3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第29-33页
        2.3.1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的制备第29-31页
        2.3.2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的结构表征第31-32页
        2.3.3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的力学性能测试第32页
        2.3.4 红外光谱分析第32页
        2.3.5 体外降解性[34-36]第32-33页
        2.3.6 吸水性的测定第33页
        2.3.7 通透性检测第3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3-48页
        2.4.1 静电纺丝条件对纳米纤维的影响第33-36页
        2.4.2 丝素纤维网编织成型第36-39页
        2.4.3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的形貌结构第39-40页
        2.4.4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力学性能分析第40-43页
        2.4.5 红外光谱分析第43-44页
        2.4.6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的体外降解第44-48页
        2.4.7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的通透性第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第三章 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膜与雪旺氏细胞共培养的研究第52-62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2-56页
        3.2.1 实验动物第52页
        3.2.2 实验试剂第52-53页
        3.2.3 试剂配制第53页
        3.2.4 实验主要仪器第53页
        3.2.5 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膜的制备第53页
        3.2.6 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膜生物相容性的初步研究第53-56页
            3.2.6.1 雪旺氏细胞的分离与纯化第53-54页
            3.2.6.2 雪旺氏细胞与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膜共培养第54页
            3.2.6.3 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膜上雪旺氏细胞的形貌观察第54-55页
            3.2.6.4 MTT 检测细胞活力第55页
            3.2.6.5 实时定量PCR第55页
            3.2.6.6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第55-56页
            3.2.6.7 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膜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共培养第56页
    3.3 结果第56-59页
        3.3.1 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膜第56页
        3.3.2 雪旺氏细胞的纯化第56-57页
        3.3.3 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膜与雪旺氏细胞共培养第57-59页
        3.3.4 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膜与背根神经节共培养第59页
    3.4 讨论第59-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第四章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的生物安全性评价第62-82页
    4.1 引言第62-63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3-70页
        4.2.1 实验材料第63-64页
        4.2.2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浸提液的准备第64页
        4.2.3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的体外细胞培养第64-65页
        4.2.4 溶血实验第65页
        4.2.5 Ames试验第65-66页
        4.2.6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第66页
        4.2.7 小鼠精子畸变实验第66-67页
        4.2.8 皮下植入局部反应第67-68页
        4.2.9 皮内反应实验第68-69页
        4.2.10 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第69页
        4.2.11 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第69-70页
    4.3 结果第70-77页
        4.3.1 体外细胞培养第70-71页
        4.3.2 溶血试验第71-72页
        4.3.3 Ames试验第72页
        4.3.4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实验第72-73页
        4.3.5 小鼠精子畸变实验第73-74页
        4.3.6 皮下植入实验第74-76页
        4.3.7 皮内反应实验第76页
        4.3.8 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第76页
        4.3.9 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第76-77页
    4.4 讨论第77-80页
        4.4.1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77页
        4.4.2 遗传毒性作用第77-78页
        4.4.3 皮下植入局部反应试验第78-79页
        4.4.4 皮内刺激第79页
        4.4.5 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第79-80页
        4.4.6 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第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页
    参考文献第80-82页
第五章 复合丝素蛋白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研究第82-100页
    5.1 引言第82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82-87页
        5.2.1 实验动物与分组第82页
        5.2.2 实验材料第82-83页
        5.2.3 实验抗体及试剂第83页
        5.2.4 试剂配制第83页
        5.2.5 实验仪器第83页
        5.2.6 动物损伤模型制备第83-84页
        5.2.7 Catwalk步态分析第84-85页
        5.2.8 足底热痛域检测第85页
        5.2.9 电生理学检测第85页
        5.2.10 组织学与形态计量分析第85-8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7-98页
        5.3.1 一般观察第87-88页
        5.3.2 步态分析第88-90页
        5.3.3 热痛阈测定第90-91页
        5.3.4 电生理第91-92页
        5.3.5 腓肠肌形态观察及计量第92-95页
        5.3.6 再生神经形态学分析第95-98页
    5.4 本章小结第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0-102页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第100页
    6.2 创新点第100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藜芦醇通过SIRT1翻译后修饰PI3K/AKT/DLC1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研究
下一篇:二甲双胍抵抗线粒体氧化损伤延缓贡氏假鳃鳉衰老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