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抗震设计理论发展 | 第14-15页 |
1.3 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的研究 | 第15-19页 |
1.3.1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3.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SAP2000简介与基于性能的地震分析方法概述 | 第20-44页 |
2.1 SAP2000简介 | 第20-21页 |
2.2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21-34页 |
2.2.1 Pushover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假定 | 第21-22页 |
2.2.2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 第22-24页 |
2.2.3 Pushover分析的水平加载模式 | 第24-28页 |
2.2.4 目标位移的求解 | 第28-33页 |
2.2.5 Pushover分析的用途 | 第33-34页 |
2.3 MPA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2.4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35-43页 |
2.4.1 动力时程分析的假定和步骤 | 第36页 |
2.4.2 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2.4.3 结构动力方程的求解 | 第38-41页 |
2.4.4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1-42页 |
2.4.5 地震动强度调整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Pushover分析和MPA方法分析精度的研究 | 第44-53页 |
3.1 工程概况和结构分析模型 | 第44-46页 |
3.2 分析结果 | 第46-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损伤模式研究 | 第53-62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损伤模式影响参数简介 | 第53-55页 |
4.2.1 剪力墙整体系数a | 第53-54页 |
4.2.2 框剪结构刚度特征值l | 第54-55页 |
4.3 结构模型的建立与损伤模式研究 | 第55-58页 |
4.3.1 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 | 第55-56页 |
4.3.2 框架剪力墙结构损伤模式 | 第56-58页 |
4.4 框架剪力墙结构合理损伤模式研究 | 第58-61页 |
4.4.1 构件失效机制探讨 | 第58-59页 |
4.4.2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防要求 | 第59-60页 |
4.4.3 框架剪力墙结构合理损伤模式及控制思想 | 第60-61页 |
4.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耗能分布研究 | 第62-79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结构地震能量分析方法 | 第62-67页 |
5.2.1 地震能量反应方程的建立 | 第63-65页 |
5.2.2 地震能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内容 | 第65-67页 |
5.3 框架剪力墙结构滞回耗能分布研究 | 第67-73页 |
5.3.1 累积滞回耗能分布研究中MPA方法模态阶数确定 | 第67-70页 |
5.3.2 框架剪力墙结构层间滞回耗能分布研究 | 第70-73页 |
5.4 框架剪力墙结构合理耗能分布形成条件的研究 | 第73-77页 |
5.4.1 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5.4.2 各模型累积滞回耗能分析结果 | 第74-77页 |
5.4.3 框架剪力墙结构合理耗能分布的形成条件 | 第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