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阳羡词派接受苏辛的背景 | 第11-23页 |
第一节 时代政势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地域文化 | 第13-17页 |
第三节 词史契机 | 第17-20页 |
第四节 领袖影响 | 第20-23页 |
第二章 阳羡词派对苏辛的接受 | 第23-75页 |
第一节 推崇苏辛豪放词风 | 第23-34页 |
一、论词推崇苏辛豪放词风 | 第23-25页 |
二、阳羡词人创作实践中对苏辛豪放词风的接受 | 第25-32页 |
三、从阳羡词选看阳羡词派对苏辛豪放词风的接受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学习苏辛以诗、文为词 | 第34-50页 |
一、以诗为词 | 第35-41页 |
二、以文为词 | 第41-50页 |
第三节 对苏辛词主要题材内容的接受 | 第50-63页 |
一、人伦词 | 第51-58页 |
二、农村词 | 第58-60页 |
三、咏物词 | 第60-63页 |
第四节 接受苏辛"性情"之说 | 第63-74页 |
一、以"性情"论词 | 第64-65页 |
二、作词抒发"真性情" | 第65-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三章 阳羡词派对苏辛的发展 | 第75-120页 |
第一节 偏崇豪放,弘扬多样风格——阳羡词派对苏辛词风的拓展 | 第75-81页 |
一、词论 | 第75-76页 |
二、词作 | 第76-80页 |
三、词选 | 第80-81页 |
第二节 以乐府神理、赋法、史为词——对苏辛词表现手法的发展 | 第81-91页 |
一、以乐府神理入词 | 第82-85页 |
二、以赋法为词 | 第85-87页 |
三、以史为词 | 第87-91页 |
第三节 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对苏辛词题材内容的拓宽 | 第91-113页 |
一、怀念故国的爱国词 | 第92-95页 |
二、哀民生多艰的社会词 | 第95-100页 |
三、真挚感人的悼亡词 | 第100-103页 |
四、情思深切的悼友词 | 第103-110页 |
五、乡情绵邈的风土民俗词 | 第110-113页 |
第四节 情律兼求的词学观——消淡苏辛词"豪放难以协律"的偏见 | 第113-118页 |
一、万树编《词律》 | 第114-115页 |
二、强调协律与主情兼得 | 第115-118页 |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四章 阳羡词派接受、发展苏辛的意义 | 第120-128页 |
第一节 接受苏辛豪放之风具有推尊词体的重要意义 | 第120-122页 |
一、推崇豪放,改变清初香婉柔靡词风 | 第120-121页 |
二、弘扬豪放,推尊词体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推动了阳羡词派的发展,促进了词学繁荣和清词中兴 | 第122-124页 |
一、接受苏辛,开宗立派 | 第122-123页 |
二、繁荣词学,中兴清词 | 第123-124页 |
第三节 继苏辛后将豪放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 第124-128页 |
一、开创了苏辛词接受的新局面 | 第124-126页 |
二、将豪放词推向新的高峰 | 第126-128页 |
结语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5页 |
附录 | 第135-153页 |
致谢 | 第153-1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