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量刑情节数量化之基本考察 | 第11-31页 |
| (一)概念解读 | 第11-17页 |
| 1. 内涵界定 | 第11-14页 |
| 2. 外延界分 | 第14-17页 |
| (二)我国司法适用考察 | 第17-21页 |
| (三)域外适用实践考察 | 第21-31页 |
| 1. 德国 | 第21-24页 |
| 2. 美国 | 第24-27页 |
| 3. 台湾地区 | 第27-31页 |
| 二、量刑情节数量化之理论基础 | 第31-42页 |
| (一)刑法学基础 | 第33-36页 |
| (二)数学基础 | 第36-39页 |
| (三)社会科学基础 | 第39-42页 |
| 三、量刑情节数量化之当前困境 | 第42-49页 |
| (一)机械式运算 | 第42-43页 |
| (二)倒推式裁量 | 第43-45页 |
| (三)失衡性结果 | 第45-46页 |
| (四)虚化性监督 | 第46-49页 |
| 四、量刑情节数量化之困境解决 | 第49-68页 |
| (一)以模糊数学为基础重构量刑情节“数量化” | 第49-55页 |
| 1. 模糊数学“亦此亦彼性”契合于量刑本体与量刑情节相对性 | 第50-52页 |
| 2. 模糊数学“非可加性”耦合于量刑情节评价“非可加性” | 第52-55页 |
| (二)量刑情节数量化之模糊数学模型建构 | 第55-68页 |
| 1. 量刑情节模糊数量化建构的基本原理 | 第55-57页 |
| 2. 量刑情节模糊数量化的模型建构——以犯罪未遂为例 | 第57-63页 |
| 3. 量刑情节模糊数量化的方法优势评析 | 第63-68页 |
| 结语 | 第68-70页 |
| 量刑情节适用情况调查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