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关联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大豆籽粒相关性状QTL
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遗传标记 | 第11-12页 |
1.1.1 分子标记 | 第11-12页 |
1.1.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应用 | 第12页 |
1.2 作物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2-13页 |
1.2.1 选择亲本 | 第13页 |
1.2.2 作图群体 | 第13页 |
1.3 QTL定位 | 第13-18页 |
1.3.1 QTL定位原理 | 第13-14页 |
1.3.2 QTL定位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3.3 QTL定位统计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3.4 大豆籽粒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4 目前QTL定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2.1 关联重组自交系的构建 | 第20页 |
2.2 获得表型数据 | 第20页 |
2.3 CTAB法提取大豆叶片DNA | 第20-21页 |
2.3.1 配制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3.2 大豆叶片DNA的提取 | 第21页 |
2.4 SSR分析过程 | 第21-23页 |
2.4.1 SSR引物的设计 | 第21-22页 |
2.4.2 SSR扩增分析 | 第22页 |
2.4.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2-23页 |
2.5 基因型统计 | 第23页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2.6.1 籽粒性状条件变量的计算 | 第23-24页 |
2.6.2 表型数据的变异分析 | 第24页 |
2.6.3 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4页 |
2.6.4 混合线性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4页 |
2.6.5 QTL比较 | 第24-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85页 |
3.1 籽粒性状表型数据分析 | 第26-32页 |
3.2 籽粒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32页 |
3.3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2-36页 |
3.4 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加性QTL分析 | 第36-47页 |
3.4.1 加性效应QTL位点 | 第36-43页 |
3.4.2 一因多效QTL位点 | 第43-47页 |
3.5 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上位效应QTL分析 | 第47-70页 |
3.5.1 上位效应QTL位点稳定性分析 | 第47-70页 |
3.5.2 一因多效上位效应QTL位点 | 第70页 |
3.6 混合线性复合区间作图法加性效应QTL分析 | 第70-72页 |
3.6.1 加性效应QTL位点稳定性分析 | 第72页 |
3.6.2 一因多效QTL位点 | 第72页 |
3.7 混合线性复合区间作图法上位效应QTL分析 | 第72-82页 |
3.7.1 上位效应QTL位点稳定性分析 | 第72-80页 |
3.7.2 一因多效上位效应QTL位点 | 第80-82页 |
3.8 QTL结果对比 | 第82-85页 |
4 讨论 | 第85-90页 |
4.1 关联重组自交系群体的优势 | 第85页 |
4.2 稳定性QTL定位 | 第85页 |
4.3 多元条件变量分析方法的优势 | 第85-87页 |
4.4 QTL定位结果一致性分析 | 第87-88页 |
4.5 上位效应对籽粒性状的影响 | 第88页 |
4.6 粒形性状与百粒重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88-90页 |
5 结论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