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LSPR光热效应引发的界面反应制备Au@CeO2基催化剂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核壳结构第10-15页
        1.1.1 简介第10页
        1.1.2 核壳结构的制备方法第10-14页
        1.1.3 核壳结构的应用第14-15页
    1.2 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LSPR)第15-17页
        1.2.1 简介第15-16页
        1.2.2 光热效应第16-17页
        1.2.3 局域表面等离子效应的应用第17页
    1.3 探针反应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1 一氧化碳氧化反应第17-18页
        1.3.2 光催化水分解制氢反应第18-20页
    1.4 研究目的、思路、内容和创新点第20-22页
        1.4.1 研究目的、思路第20-21页
        1.4.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21-22页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22-28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22-24页
        2.1.1 实验试剂第22-23页
        2.1.2 实验仪器设备第23页
        2.1.3 光反应装置及实验流程第23-24页
    2.2 样品的表征第24-25页
        2.2.1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4-25页
        2.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第25页
        2.2.3 粉末X射线衍射(XRD)第25页
    2.3 样品的制备第25-26页
        2.3.1 氧化硅载体的制备第25页
        2.3.2 氧化锆载体的制备第25-26页
        2.3.3 氧化镧载体的制备第26页
        2.3.4 催化剂的制备第26页
    2.4 CO氧化反应的性能评价第26页
    2.5 光催化水分解制氢反应的性能评价第26-28页
第三章 17 nm Au@GCEC(CeO_2前驱液)制备第28-38页
    3.1 引言第28-29页
    3.2 17 nm Au纳米粒子的制备第29-31页
        3.2.1 TEM表征第30页
        3.2.2 UV-vis表征第30-31页
    3.3 Au@GCEC(CeO_2前驱液)核壳结构制备第31-37页
        3.3.1 CeO_2前驱液制备第31页
        3.3.2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Au@GCEC制备第31-32页
        3.3.3 不同光照时间下的Au@GCEC表征第32-37页
    3.4 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Au@GCEC(CeO_2前驱液)制备第38-43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不同粒径的Au纳米粒子的制备第38-40页
        4.2.1 TEM表征第38-39页
        4.2.2 UV-vis表征第39-40页
    4.3 不同粒径Au@GCEC(CeO_2前驱液)核壳结构制备第40-41页
        4.3.1 TEM表征第40-41页
        4.3.2 UV-vis表征第41页
    4.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五章 Au@CeO_2基催化剂用于CO氧化反应第43-48页
    5.1 引言第43页
    5.2 实验部分第43-44页
        5.2.1 催化剂的制备第43-44页
        5.2.2 催化剂的表征第44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4-47页
        5.3.1 17 nm Au@CeO_2/SiO_2催化剂的TEM第44-45页
        5.3.2 17 nm Au@CeO_2/SiO_2催化剂的XRD第45-46页
        5.3.3 不同粒径催化剂的CO氧化反应活性第46-47页
    5.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六章 Au@CeO_2基催化剂用于光催化水解制氢反应第48-53页
    6.1 引言第48页
    6.2 实验部分第48-49页
        6.2.1 催化剂制备第48-49页
        6.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49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9-52页
        6.3.1 Au@CeO_2/TiO2催化剂的TEM表征第49-50页
        6.3.2 Au@CeO_2/TiO2催化剂的活性测试第50-51页
        6.3.5 催化剂用于光解水制氢反应活性测试第51-52页
    6.4 小结第52-5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6页
    7.1 结论第53-54页
    7.2 创新点第54页
    7.3 建议与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藏江孜达玛节的流变和发展研究
下一篇:排球运动员左右手反应时比较研究--以右利手运动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