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相变与滞后效应的汽油在非饱和土中运移规律研究
| 致谢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4-18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3 创新点 | 第15-18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 2.1 数学模型 | 第18-26页 |
| 2.1.1 多场耦合模型 | 第18-21页 |
| 2.1.2 多相流理论及模型 | 第21-23页 |
| 2.1.3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污染物运移理论发展 | 第23-26页 |
| 2.2 渗透系数关系 | 第26-30页 |
| 2.2.1 渗透系数理论模型 | 第26-28页 |
| 2.2.2 渗透系数的实验测定方法 | 第28-30页 |
| 2.3 多相渗流的试验模拟 | 第30-32页 |
| 3 考虑滞后和相变的有机污染物运移模型 | 第32-46页 |
| 3.1 影响有机污染物运移的因素 | 第32-35页 |
| 3.1.1 吸附解吸 | 第32-33页 |
| 3.1.2 降解作用 | 第33页 |
| 3.1.3 挥发作用 | 第33页 |
| 3.1.4 干密度影响 | 第33-34页 |
| 3.1.5 饱和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 3.2 污染物运移的质量平衡方程 | 第35-38页 |
| 3.2.1 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35-36页 |
| 3.2.2 流体参数 | 第36-38页 |
| 3.2.3 相变 | 第38页 |
| 3.3 考虑滞后效应的流相本构模型 | 第38-45页 |
| 3.3.1 毛细压力 | 第39页 |
| 3.3.2 两相流K-S-P模型 | 第39-43页 |
| 3.3.3 三相流K-S-P模型 | 第43-45页 |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 4 汽油在非饱和土中运移规律的土柱实验研究 | 第46-64页 |
| 4.1 工程背景 | 第46-47页 |
| 4.2 实验土样参数 | 第47-48页 |
| 4.2.1 土样级配曲线 | 第47页 |
| 4.2.2 土样压实特性 | 第47-48页 |
| 4.3 汽油性质 | 第48-49页 |
| 4.4 土柱实验装置设计 | 第49-50页 |
| 4.4.1 土柱填充装置 | 第49-50页 |
| 4.4.2 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仪 | 第50页 |
| 4.5 土柱实验方案 | 第50-51页 |
| 4.6 土柱实验步骤 | 第51-52页 |
| 4.6.1 土样制备 | 第51页 |
| 4.6.2 实验过程 | 第51-52页 |
| 4.7 土柱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63页 |
| 4.7.1 液相汽油渗流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 4.7.2 气相汽油运移结果分析 | 第55-63页 |
| 4.8 小结 | 第63-64页 |
| 5 汽油在非饱和土中运移的数值模拟 | 第64-110页 |
| 5.1 汽油运移实验数值模拟对比 | 第64-78页 |
| 5.1.1 液相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 5.1.2 气相模拟结果分析 | 第72-78页 |
| 5.2 汽油在非饱和土中运移规律的二维数值模拟 | 第78-108页 |
| 5.2.1 模型建立 | 第78-80页 |
| 5.2.2 液相汽油饱和度分布 | 第80-85页 |
| 5.2.3 气相汽油浓度分布 | 第85-90页 |
| 5.2.4 液、气相汽油浓度时空分布 | 第90-93页 |
| 5.2.5 滞后效应影响 | 第93-100页 |
| 5.2.6 干密度敏感性分析 | 第100-108页 |
| 5.3 小结 | 第108-11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 6.1 结论 | 第110-111页 |
| 6.2 展望 | 第111-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