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劳动争议处理法令论文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综述第9-10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9-10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10页
    1.3 论文的内容结构及创新点第10-12页
第二章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回顾与现状第12-16页
    2.1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历史沿革第12-13页
    2.2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基本架构第13-15页
    2.3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不足第15-16页
第三章 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模式选择第16-22页
    3.1“只裁不审”模式第16-17页
    3.2“只审不裁”模式第17页
    3.3“一裁一审”模式第17-18页
    3.4“或裁或审”模式第18-19页
    3.5 最优选择——“或裁或审”与“先裁后审”之结合第19-22页
        3.5.1 关键问题—“仲裁前置”分析第19-20页
        3.5.2 确立“或裁或审,诉讼终局”模式第20-22页
第四章 劳动争议调解程序的强化第22-32页
    4.1 劳动争议调解的程序性强化第22-28页
        4.1.1 现行劳动争议调解程序虚置第22-24页
        4.1.2 调解在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的应然地位第24-26页
        4.1.3 英国ACAS运行模式借鉴第26页
        4.1.4 建立政府主导的劳动争议调解程序第26-28页
    4.2 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效力强化第28-32页
        4.2.1 调解协议效力增强的必要性第28-29页
        4.2.2 调解协议书强制执行力的确认程序第29-32页
第五章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厘定第32-35页
    5.1 部分案件一裁终局的省思第32-34页
    5.2 建立劳动争议仲裁监督机制第34-35页
第六章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之诉与非诉的衔接第35-41页
    6.1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衔接现状第35页
    6.2 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的合理性第35-36页
    6.3 仲裁与诉讼程序衔接之细化第36-39页
        6.3.1 诉讼请求以仲裁请求为限第36-37页
        6.3.2 诉讼阶段认可仲裁阶段的证据效力第37-38页
        6.3.3 仲裁机构与法院建立沟通机制第38-39页
    6.4 劳动争议调解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基因食品安全标识的立法讨论
下一篇:我国P2P网贷平台法律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