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 1.1 电子线的简介 | 第12页 |
| 1.2 无卤阻燃辐照交联聚烯烃电缆料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2.1 通用无卤阻燃辐照交联聚烯烃电缆料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2.2 电子线用无卤阻燃聚烯烃电缆料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3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16-21页 |
| 2.1 主要原料 | 第16页 |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6-17页 |
| 2.3 改性季戊四醇(MPER)的制备 | 第17页 |
| 2.4 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7页 |
| 2.5 辐照交联 | 第17页 |
| 2.6 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17-20页 |
| 2.6.1 季戊四醇改性前后红外表征 | 第17-18页 |
| 2.6.2 力学性能测试 | 第18页 |
| 2.6.3 扫描电镜测试 | 第18页 |
| 2.6.4 氧指数测试 | 第18页 |
| 2.6.5 垂直燃烧性能测试 | 第18-19页 |
| 2.6.6 热失重分析 | 第19页 |
| 2.6.7 热延伸实验 | 第19页 |
| 2.6.8 体积电阻率测试 | 第19页 |
| 2.6.9 硬度测试 | 第19页 |
| 2.6.10 击穿场强测试 | 第19-20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1-68页 |
| 3.1 阻燃材料体系确定 | 第21-25页 |
| 3.1.1 树脂基体的选择 | 第21页 |
| 3.1.2 聚烯烃/ATH阻燃体系 | 第21-23页 |
| 3.1.3 聚烯烃/膨胀阻燃体系 | 第23-25页 |
| 3.2 季戊四醇改性 | 第25-28页 |
| 3.2.1 改性工艺的确定 | 第25-27页 |
| 3.2.2 APP-OS与PER配比的确定 | 第27-28页 |
| 3.3 季戊四醇改性前后聚烯烃/膨胀阻燃体系性能对比研究 | 第28-32页 |
| 3.3.1 阻燃性能对比 | 第29页 |
| 3.3.2 力学性能对比 | 第29-30页 |
| 3.3.3 辐照后阻燃性能对比 | 第30-31页 |
| 3.3.4 介电性能对比 | 第31页 |
| 3.3.5 热稳定性对比 | 第31-32页 |
| 3.4 协效阻燃剂对阻燃材料体系性能影响 | 第32-51页 |
| 3.4.1 二乙基次膦酸铝对阻燃材料体系性能影响 | 第33-38页 |
| 3.4.2 硼酸锌对聚烯烃/ATH体系性能影响 | 第38-41页 |
| 3.4.3 有机化蒙脱土对聚烯烃/膨胀阻燃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41-45页 |
| 3.4.4 硅酮粉对阻燃材料体系性能影响 | 第45-50页 |
| 3.4.5 复合协效阻燃剂对阻燃材料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 3.5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阻燃材料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51-57页 |
| 3.5.1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阻燃材料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2-55页 |
| 3.5.2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阻燃材料体系阻燃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 3.5.3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对阻燃材料体系介电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 3.6 辐照对阻燃材料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57-65页 |
| 3.6.1 辐照助剂用量的确定 | 第57-58页 |
| 3.6.2 辐照剂量对阻燃材料体系阻燃性能的影响 | 第58-61页 |
| 3.6.3 辐照剂量对阻燃材料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 3.6.4 辐照剂量对阻燃材料体系热延伸的影响 | 第62-63页 |
| 3.6.5 辐照剂量对阻燃材料体系介电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 3.6.6 辐照剂量对阻燃材料体系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 3.7 电子线用电缆料配方优化组合 | 第65-67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