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锅炉燃煤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控制技术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 ·我国大气污染概况 | 第10-12页 |
| ·中小型锅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9页 |
| ·燃煤烟气脱硫技术 | 第13-14页 |
| ·燃煤烟气脱硝技术 | 第14-16页 |
| ·燃煤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第16-19页 |
| ·筛板式喷淋塔 | 第19-21页 |
| ·喷淋塔的改进 | 第19-20页 |
| ·筛板塔 | 第20页 |
| ·筛板式喷淋塔 | 第20-21页 |
| ·亚氯酸钠溶液同时脱硫脱硝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4-25页 |
|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创新性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实验系统与分析方法 | 第25-37页 |
| ·实验系统的设计依据和原理 | 第25-26页 |
| ·吸收剂和反应塔的选择 | 第25-26页 |
| ·实验系统的设计原理 | 第26页 |
| ·实验系统的结构 | 第26-34页 |
| ·脱硫脱硝系统 | 第26-34页 |
| ·实验系统的运行参数 | 第34页 |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 ·SO_2、NO浓度的测定 | 第34-35页 |
| ·NaClO_2浓度的测定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亚氯酸钠同时脱硫脱硝过程的实验研究 | 第37-50页 |
| ·亚氯酸钠同时脱硫脱硝的氧化吸收过程 | 第37-40页 |
| ·各种因素对脱除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40-49页 |
| ·pH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吸收液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液气比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NaClO_2初始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 ·烟气中SO_2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烟气中NO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亚氯酸钠脱硫脱硝动力学研究 | 第50-65页 |
|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50-53页 |
| ·反应速率 | 第50-51页 |
| ·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51页 |
|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51页 |
|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 ·实验 | 第53-64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 ·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 ·实验结果 | 第54-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脱硫脱硝过程的传质动力学 | 第65-79页 |
| ·气液传质机理 | 第65-69页 |
| ·双膜理论 | 第65页 |
| ·传质速率方程 | 第65-69页 |
| ·传质模型的相关假设 | 第69-70页 |
| ·脱硫过程传质模型的建立 | 第70-73页 |
| ·考虑气膜和液膜的SO_2总传质速率 | 第70-72页 |
| ·喷淋塔内SO_2传质模型的建立 | 第72-73页 |
| ·脱硝过程传质模型的建立 | 第73-75页 |
| ·NO向液膜扩散的总传质速率 | 第73-74页 |
| ·喷淋塔内NO传质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 ·参数的确定及计算 | 第75-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建议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 图表目录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