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1.1 草莓病毒病 | 第10-13页 |
| 1.1.1 草莓皱缩病毒 | 第11-12页 |
| 1.1.2 草莓镶脉病毒 | 第12页 |
| 1.1.3 草莓斑驳病毒 | 第12页 |
| 1.1.4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 | 第12页 |
| 1.1.5 黄瓜花叶病毒 | 第12-13页 |
| 1.2 草莓病毒检测技术 | 第13-16页 |
| 1.2.1 指示植物法 | 第13页 |
| 1.2.2 电子显微技术 | 第13-14页 |
| 1.2.3 血清学方法 | 第14页 |
| 1.2.4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4-16页 |
| 1.3 草莓脱毒及其组织培养 | 第16-21页 |
| 1.3.1 热处理脱毒 | 第17-18页 |
| 1.3.2 茎尖培养脱毒法 | 第18-19页 |
| 1.3.3 花药组织培养 | 第19页 |
| 1.3.4 抗病毒化学药剂脱毒 | 第19页 |
| 1.3.5 超低温脱毒技术 | 第19-20页 |
| 1.3.6 草莓茎尖组织培养受外源物质的影响 | 第20页 |
| 1.3.7 组培苗的移栽 | 第20-21页 |
| 1.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1-23页 |
| 第2章 草莓叶片总RNA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23-30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 2.1.1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 2.1.2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 2.1.3 常用溶液的保存 | 第24页 |
| 2.1.4 主要试验试剂 | 第24页 |
| 2.1.5 方法 | 第24-26页 |
| 2.1.6 R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26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 2.3 讨论 | 第28-30页 |
| 第3章 小RNA测序检测草莓病毒方法的建立 | 第30-47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 3.1.1 材料 | 第30页 |
| 3.1.2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 3.1.3 总RNA的提取 | 第31页 |
| 3.1.4 样品质量检测 | 第31页 |
| 3.1.5 小分子RNA测序 | 第31-34页 |
| 3.1.5.1 测序文库构建 | 第31-32页 |
| 3.1.5.2 文库质检 | 第32页 |
| 3.1.5.3 上机测序 | 第32-33页 |
| 3.1.5.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34页 |
| 3.1.6 RT-PCR方法对小RNA测序进行验证 | 第34页 |
| 3.1.7 RT-PCR检测长沙地区草莓叶片中的病毒 | 第34-37页 |
| 3.1.7.1 引物 | 第34-35页 |
| 3.1.7.2 RNA的反转录 | 第35-36页 |
| 3.1.7.3 PCR扩增 | 第36页 |
| 3.1.7.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6-37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 3.2.1 小分子RNA测序的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 3.2.2 混合样品中病毒的RT-PCR验证 | 第41页 |
| 3.2.3 RT-PCR检测分析长沙草莓病毒病流行情况 | 第41-44页 |
| 3.3 讨论 | 第44-47页 |
| 3.3.1 长沙草莓病毒的构成和来源 | 第44-45页 |
| 3.3.2 两种检测方法结合的优势 | 第45页 |
| 3.3.3 本研究对草莓病毒研究的贡献 | 第45-47页 |
| 第4章 红颜草莓组培苗的增殖培养的优化 | 第47-53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4.1.1 材料 | 第47页 |
| 4.1.2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 4.1.3 无菌材料的获得 | 第47-48页 |
| 4.1.4 草莓的组培苗的培养配方 | 第48页 |
| 4.1.5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 4.3 讨论 | 第52-53页 |
| 第5章 总结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缩略词表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