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阿玛蒂亚·森发展观的形成 | 第17-22页 |
2.1 阿玛蒂亚·森发展观的思想来源 | 第17-20页 |
2.2 阿玛蒂亚·森对传统财富发展观的批判 | 第20-22页 |
2.2.1 财富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 第20页 |
2.2.2 财富发展观批判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阿玛蒂亚·森发展观的自由维度 | 第22-30页 |
3.1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 | 第22-23页 |
3.2 自由是发展的重要手段 | 第23-24页 |
3.3 实质自由 | 第24-27页 |
3.3.1 功利原则有损实质自由 | 第25-26页 |
3.3.2 自由优先权无益实质自由 | 第26-27页 |
3.3.3 自由至上主义不利实质自由 | 第27页 |
3.4 可行能力是发展的评判标准 | 第27-30页 |
3.4.1 可行能力方法 | 第27-28页 |
3.4.2 可行能力与自由的联系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阿玛蒂亚·森发展观的平等维度 | 第30-39页 |
4.1 以公平维度审视不平等现象 | 第30-33页 |
4.1.1 “什么方面平等”与“为什么平等” | 第30-31页 |
4.1.2 可行能力的平等观 | 第31-33页 |
4.2 以公平维度衡量贫困状况 | 第33-36页 |
4.2.1 如何度量贫困 | 第33-34页 |
4.2.2 以可行能力方法界定贫困 | 第34-36页 |
4.3 以公平维度解决饥荒问题 | 第36-39页 |
4.3.1 应得权力方法的分析 | 第36-37页 |
4.3.2 应得权利和可行能力相结合 | 第37-39页 |
第五章 阿玛蒂亚·森的发展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 第39-46页 |
5.1 和谐科学的发展 | 第39-42页 |
5.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9-41页 |
5.1.2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第41-42页 |
5.2 公平正义的发展 | 第42-46页 |
5.2.1 实现人的权利平等 | 第43-44页 |
5.2.2 实现社会的分配公平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