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派(Art Deco)建筑在青岛的源起与影响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装饰艺术派 | 第22-43页 |
2.1 装饰艺术派的概况 | 第22-23页 |
2.1.1 历史背景 | 第22-23页 |
2.1.2 名称由来 | 第23页 |
2.2 装饰艺术派的起源和流变 | 第23-31页 |
2.2.1 起源于法国 | 第24-27页 |
2.2.2 流行于美国 | 第27-31页 |
2.3 装饰艺术派的设计手法 | 第31-32页 |
2.3.1 趋于几何的造型 | 第31页 |
2.3.2 材料和色彩 | 第31-32页 |
2.4 装饰艺术派与多元文化因素 | 第32-34页 |
2.4.1 与埃及文明 | 第32-33页 |
2.4.2 与原始艺术 | 第33-34页 |
2.4.3 舞台艺术的影响 | 第34页 |
2.4.4 工业设计的影响 | 第34页 |
2.5 装饰艺术派与其它建筑思潮 | 第34-43页 |
2.5.1 与古典复兴的关系 | 第35-36页 |
2.5.2 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 第36-38页 |
2.5.3 与新艺术运动的关系 | 第38-40页 |
2.5.4 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关系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国内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 | 第43-52页 |
3.1 装饰艺术派建筑在上海 | 第43-46页 |
3.2 装饰艺术派建筑在厦门 | 第46-48页 |
3.3 装饰艺术派建筑在武汉 | 第48-49页 |
3.4 装饰艺术派建筑在天津 | 第49-52页 |
第四章 青岛的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 | 第52-75页 |
4.1 历史背景 | 第52-55页 |
4.1.1 青岛近代史与多元建筑风格 | 第52-54页 |
4.1.2 由折衷主义向装饰艺术派转变 | 第54-55页 |
4.2 青岛装饰艺术派建筑的发展阶段及实例 | 第55-66页 |
4.2.1 萌芽期(20 世纪初) | 第55-57页 |
4.2.2 发展期(1929 年-1933 年) | 第57-59页 |
4.2.3 兴盛期(1933 年-1935 年) | 第59-63页 |
4.2.4 衰落期(1935-1940) | 第63-66页 |
4.3 青岛装饰艺术派建筑评价 | 第66-69页 |
4.3.1 发展历程 | 第66-68页 |
4.3.2 建筑特征 | 第68-69页 |
4.4 青岛装饰艺术派建筑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 第69-75页 |
4.4.1 装饰艺术派建筑在青岛的没落 | 第69-70页 |
4.4.2 历史地位 | 第70-71页 |
4.4.3 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 | 第71-73页 |
4.4.4 对当代建筑的借鉴 | 第73-75页 |
第五章 青岛装饰艺术派建筑遗产保护 | 第75-85页 |
5.1 青岛装饰艺术派建筑的价值分析 | 第75-77页 |
5.1.1 文化价值 | 第75页 |
5.1.2 历史价值 | 第75-76页 |
5.1.3 经济价值 | 第76-77页 |
5.2 分布与现状 | 第77-80页 |
5.2.1 分布 | 第77-78页 |
5.2.2 现状及问题 | 第78-80页 |
5.3 青岛装饰艺术派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 第80-85页 |
5.3.1 保护和更新的必要性 | 第80-81页 |
5.3.2 保护与更新策略 | 第81-82页 |
5.3.3 保护与更新实例 | 第82-83页 |
5.3.4 小结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