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导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2 “德法兼济”理论概述 | 第14-23页 |
| ·“德法兼济”理论的现代涵义 | 第14-15页 |
| ·“德法兼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5-21页 |
| ·“德”与 “德治” | 第15-17页 |
| ·“法”与 “法治” | 第17-19页 |
| ·“德治”与 “法治”的辩证统一 | 第19-21页 |
| ·我国 “德法兼济”理论的特点 | 第21-23页 |
| ·强调 “法治”基础上的 “德治”和 “法治”的有机结合 | 第21页 |
| ·理论发展与实践运用并行 | 第21-23页 |
| 3 我国 “德法兼济”理论与实践的演进 | 第23-34页 |
| ·我国传统 “德法兼济”思想与实践的演进 | 第23-30页 |
| ·从原始道德约束到西周 “明德慎罚” | 第23-24页 |
| ·春秋战国时期 “德”、 “法”之争 | 第24-27页 |
| ·秦汉时期 “德”、 “法”思想的废与立 | 第27-28页 |
| ·魏晋隋唐时期 “德”、 “法”的有效结合 | 第28-29页 |
| ·宋元明清时期 “德”与 “法”的轻重之变 | 第29-30页 |
| ·中国共产党人对 “德法兼济”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 第30-34页 |
| ·毛泽东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 | 第31-32页 |
| ·邓小平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 | 第32页 |
| ·江泽民正式提出 “德治”与 “法治”并举 | 第32-33页 |
|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 “德法兼济”的坚持与发展 | 第33-34页 |
| 4 国外 “德法兼济”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 第34-41页 |
| ·国外 “德法”思想的早期理论渊源 | 第34-35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的 “德” “法”思想 | 第35-37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观念 | 第36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 第36-37页 |
| ·西方国家 “德法兼济”的具体运用与发展 | 第37-41页 |
| ·美国 “法律至上”与隐性道德灌输相结合 | 第38页 |
| ·日本 “国家主义”德育和法治思想的结合 | 第38-39页 |
| ·新加坡全方位国民教育和从严的法治相结合 | 第39-41页 |
| 5 “德法兼济”对我国现代社会的意义 | 第41-49页 |
| ·“德法兼济”是实现 “四个全面”的必需助力 | 第41-45页 |
| ·“德法兼济”推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 第41-42页 |
| ·“德法兼济”推助全面深化改革的实现 | 第42-43页 |
| ·“德法兼济”推助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 | 第43-44页 |
| ·“德法兼济”推助全面从严治党的实现 | 第44-45页 |
| ·“德法兼济”是实现 “中国梦”的重要手段 | 第45-46页 |
| ·“德法兼济”为 “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力量 | 第45-46页 |
| ·“德法兼济”为 “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 第46页 |
| ·“德法兼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 | 第46-49页 |
| ·道德建设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 第47页 |
| ·“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 | 第47-49页 |
| 6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