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21页 |
| ·品种来源及资源分布 | 第10-11页 |
| ·本草考证 | 第10页 |
| ·品种来源 | 第10页 |
| ·主要品种分布 | 第10页 |
| ·市场调查 | 第10-11页 |
|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1-14页 |
| ·黄酮类成分 | 第11-13页 |
| ·酚苷类成分 | 第13页 |
| ·木脂素类成分 | 第13页 |
| ·紫罗酮类成分 | 第13页 |
| ·微量元素 | 第13页 |
| ·其他成分 | 第13-14页 |
| ·药理作用研究 | 第14-15页 |
|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第14页 |
|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第14页 |
| ·抗炎作用 | 第14-15页 |
|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5页 |
|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15页 |
| ·对骨代谢的影响 | 第15页 |
| ·其它作用 | 第15页 |
| ·淫羊藿化学成分代谢研究 | 第15-16页 |
| ·淫羊藿药材指纹图谱研究 | 第16-17页 |
| ·化学计量学方法在指纹图谱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淫羊藿中黄酮类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 第18-19页 |
| ·薄层色谱法 | 第18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8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8-19页 |
|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9页 |
| ·液质联用技术 | 第19页 |
| ·鉴别与质量控制 | 第19-20页 |
|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第2章 淫羊藿定性定量指纹图谱研究 | 第21-65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淫羊藿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21-3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 ·色谱条件优化 | 第23-25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25-27页 |
| ·不同品种、产地及不同部位的淫羊藿药材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 第27-35页 |
| ·数据处理 | 第35-37页 |
| ·淫羊藿药材定性研究 | 第37-56页 |
| ·淫羊藿HPLC/DAD-TOF-MS定性分析 | 第37-40页 |
| ·淫羊藿HPLC/DAD-TRAP-MSn定性分析 | 第40-56页 |
| ·朝藿定A、B、C,淫羊藿苷和宝藿苷Ⅰ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 | 第56-64页 |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56-58页 |
| ·供试液制备方法考察 | 第58-60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0-62页 |
| ·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3章 淫羊藿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 第65-78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 ·实验试剂、仪器及药材 | 第65-66页 |
| ·TLC鉴别 | 第66页 |
| ·水分、灰分、总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66页 |
| ·UV法测定总黄酮含量 | 第66页 |
| ·朝藿定A、B、C,淫羊藿苷及宝藿苷ⅠHPLC法含量测定 | 第66-6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6页 |
| ·TLC鉴别结果 | 第67-69页 |
| ·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醇浸出物含量结果 | 第69-71页 |
| ·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 第71-75页 |
| ·朝藿定A、B、C,淫羊藿苷和宝藿苷Ⅰ5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4章 内参校正法测定淫羊藿中4种有效成分含量 | 第78-83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 ·仪器与试药 | 第78页 |
| ·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 ·结果与讨论制备 | 第79-82页 |
| ·校正因子的计算 | 第79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79页 |
| ·校正因子重现性考察 | 第79-80页 |
| ·待测组分色谱峰的定位 | 第80-81页 |
| ·内参校正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比较 | 第81页 |
| ·内参校正法存在的问题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