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改性无烟煤去除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能及机理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13页
1 绪论第13-31页
    1.1 水体中TrOCs的来源及危害第13-16页
        1.1.1 水体中TrOCs的来源第13-14页
        1.1.2 水体中TrOCs的危害第14-16页
    1.2 水体中典型TrOCs的污染现状第16-18页
        1.2.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现状第16-17页
        1.2.2 抗生素类药物的污染现状第17-18页
    1.3 饮用水中TrOCs的降解去除技术第18-24页
        1.3.1 常规工艺及其局限性第18-19页
        1.3.2 预处理强化常规工艺技术第19-21页
        1.3.3 强化混凝与沉淀技术第21页
        1.3.4 强化过滤技术第21页
        1.3.5 深度处理技术第21-24页
    1.4 吸附过滤材料改性的研究现状第24-27页
        1.4.1 改性方法的研究现状第24-26页
        1.4.2 改性无烟煤的研究现状第26-27页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7-31页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1.5.2 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8-29页
        1.5.3 技术路线第29-31页
2 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检测方法第31-43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水样中TrOCs的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第31-35页
        2.2.1 样品的前处理技术第31-32页
        2.2.2 仪器检测技术第32-35页
    2.3 本文分析检测方法的建立第35-42页
        2.3.1 标准品和试剂第35-36页
        2.3.2 固相萃取富集第36-37页
        2.3.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第37-41页
        2.3.4 准确性评估第41-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3 无烟煤及改性无烟煤的表面特性研究第43-67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无烟煤的表面特性第43-51页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44-45页
        3.2.2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第45-47页
        3.2.3 X射线能谱第47页
        3.2.4 X射线衍射第47-48页
        3.2.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第48-49页
        3.2.6 表面官能团含量第49-50页
        3.2.7 热分析第50-51页
    3.3 无烟煤的分子结构第51页
    3.4 无烟煤的改性第51-53页
        3.4.1 无烟煤的改性方法第52页
        3.4.2 无烟煤的改性工艺第52-53页
    3.5 改性无烟煤的表面特性第53-65页
        3.5.1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56-60页
        3.5.2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第60-63页
        3.5.3 表面官能团含量第63-64页
        3.5.4 灰分含量第64-65页
    3.6 本章小结第65-67页
4 改性方法与工艺对无烟煤去除TrOCs的影响研究第67-77页
    4.1 引言第67-68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68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68页
        4.2.2 试验方法第68页
        4.2.3 分析方法第6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8-75页
        4.3.1 改性方法对无烟煤去除TrOCs的影响第68-72页
        4.3.2 改性工艺对无烟煤去除TrOCs的影响第72-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5 改性无烟煤对EE2和BPA的静态吸附特性研究第77-95页
    5.1 引言第77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77-81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77-78页
        5.2.2 试验方法第78页
        5.2.3 分析方法第78-8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1-92页
        5.3.1 吸附动力学第81-83页
        5.3.2 吸附等温线第83-87页
        5.3.3 吸附热力学第87-88页
        5.3.4 竞争吸附第88-89页
        5.3.5 吸附机理分析第89-91页
        5.3.6 离子强度影响第91-92页
        5.3.7 解吸再生第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5页
6 吸附位点能量分布模型及其对吸附机理的分析第95-107页
    6.1 引言第95页
    6.2 位点能量分布模型第95-99页
        6.2.1 位点能量分布模型的发展第95-96页
        6.2.2 位点能量分布图第96-98页
        6.2.3 位点能量分布模型在吸附研究中的应用第98-99页
    6.3 改性无烟煤吸附EE2和BPA位点能量分布模型及机理分析应用第99-106页
        6.3.1 基于Langmuir-Freundlich模型的位点能量分布模型第99-100页
        6.3.2 单组分系统中改性无烟煤吸附EE2和BPA的机理第100-104页
        6.3.3 双组分系统中改性无烟煤吸附EE2和BPA的机理第104-106页
    6.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7 改性无烟煤动态吸附EE2 的特性研究第107-123页
    7.1 引言第107页
    7.2 材料和方法第107-109页
        7.2.1 材料与设备第107-108页
        7.2.2 实验配水第108页
        7.2.3 实验方案第108-109页
    7.3 动态吸附模型第109-114页
        7.3.1 常用动态吸附模型比较第109-111页
        7.3.2 固定床吸附模型的建立第111-114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114-122页
        7.4.1 不同进水流速时滤柱沿程截留EE2 的情况第114-115页
        7.4.2 不同进水浓度时滤柱沿程截留EE2 的情况第115-116页
        7.4.3 模型拟合结果与讨论第116-122页
    7.5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23-127页
    8.1 主要结论第123-125页
    8.2 创新点第125页
    8.3 论文不足之处与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5页
附录第145-147页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5页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发明专利第145页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5-146页
    D.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第146页
    E.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宫颈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下一篇:EPO/EPO-R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MVD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