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塘湖盆地控煤因素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2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任务 | 第10-12页 |
| 2 地质概况 | 第12-29页 |
| ·地层 | 第12-22页 |
| ·古生界 | 第15-16页 |
| ·中生界 | 第16-22页 |
| ·新生界 | 第22页 |
| ·构造 | 第22-28页 |
| ·东北冲断隆起带 | 第24页 |
| ·西南逆冲推覆隆起带 | 第24页 |
| ·中央坳陷带 | 第24-28页 |
| ·三塘湖盆地形成与演化 | 第28-29页 |
| 3 层序地层特征 | 第29-35页 |
| ·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9-30页 |
| ·测井识别标志 | 第29页 |
| ·沉积物颜色、沉积相的突变 | 第29-30页 |
| ·湖泛面的识别 | 第30-31页 |
| ·两个重要的不整合面 | 第31页 |
| ·上三叠统与中下侏罗统之间的不整合面及其地质意义 | 第31页 |
| ·水西沟群与石树沟群之间的不整合面及其地质意义 | 第31页 |
| ·层序划分方案及层序格架 | 第31-35页 |
| 4 成煤环境与沉积特征 | 第35-40页 |
| ·地层古生物特征 | 第35-36页 |
| ·古气候特征 | 第36页 |
| ·岩石类型 | 第36页 |
| ·沉积相类型 | 第36-40页 |
| ·扇三角洲相 | 第36-37页 |
| ·三角洲相 | 第37-38页 |
| ·湖泊相 | 第38-39页 |
| ·沼泽相 | 第39-40页 |
| 5 沉积环境演化 | 第40-53页 |
| ·各种古地理参数的意义 | 第40页 |
| ·侏罗纪残余盆地沉积格局 | 第40-41页 |
| ·残余古地理格局 | 第40-41页 |
| ·物源分析 | 第41页 |
| ·沉积演化 | 第41-50页 |
| ·单井相分析 | 第42-46页 |
| ·联井剖面分析 | 第46-48页 |
| ·分析平面相 | 第48-50页 |
| ·沉积模式 | 第50-53页 |
| 6 聚煤规律 | 第53-61页 |
| ·含煤性综述 | 第53-54页 |
| ·煤层组合特征及聚集规律 | 第54-61页 |
| ·A煤组 | 第54-55页 |
| ·B煤组 | 第55页 |
| ·C煤组 | 第55-61页 |
| 7 结论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