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小流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通渭县牛谷河流域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国际背景 | 第9页 |
·国内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论文的创新与难点 | 第12-14页 |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论文重难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农业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 第14页 |
·舒尔茨的农业理论 | 第14-15页 |
·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 第15-16页 |
·区域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区域功能永续性 | 第16页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6页 |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理论 | 第16-17页 |
·区域发展能力理论 | 第17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国外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第17-18页 |
·我国对生态循环农业的研究 | 第18-19页 |
·我国对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研究 | 第19页 |
·国内近期循环经济研究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旱作生态循环农业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21-25页 |
·可行能力 | 第21-23页 |
·资源效用 | 第23页 |
·清洁化生产 | 第23-24页 |
·多产业耦合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案例区农业发展概况 | 第25-31页 |
·牛谷河流域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牛谷河流域农业发展概况 | 第26-31页 |
·生态治理 | 第26-27页 |
·推广应用旱作农业实用技术 | 第27页 |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 第27-28页 |
·发展草食畜牧业 | 第28-29页 |
·生态循环经济初步形成 | 第29-31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31-40页 |
·旱作生态循环农业流域发展模式 | 第31-32页 |
·牛谷河流域模式案例分析 | 第32-35页 |
·碧玉乡雷岔村景木岔组种养模式 | 第32-33页 |
·襄南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 第33-34页 |
·“特色优势产业+订单农业”模式 | 第34页 |
·“天耀草业”模式 | 第34-35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38页 |
·指标的筛选 | 第35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5-36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8页 |
·模型分析 | 第38-40页 |
第六章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 第40-43页 |
·存在的具体问题 | 第40-41页 |
·生态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 第40页 |
·农业结构不尽合理 | 第40-41页 |
·模式的规模有待扩大 | 第41页 |
·农业面源污染有待加强控制 | 第41页 |
·集约度有待提高 | 第41页 |
·劳动力问题突出 | 第41页 |
·社会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 第41页 |
·对策建议 | 第41-43页 |
·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第41页 |
·不遗余力调整农业结构 | 第41-42页 |
·不断扩大模式的规模 | 第42页 |
·加强面源污染治理 | 第42页 |
·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集约度 | 第42页 |
·加大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 第42页 |
·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服务体系 | 第42-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