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1. 我国医学对面瘫的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我国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 第11页 |
| ·病位 | 第11页 |
| ·病因及病机 | 第11-12页 |
| ·正气虚损 | 第12页 |
| ·风邪外袭 | 第12页 |
| ·痰浊内阻 | 第12页 |
| ·气滞血瘀 | 第12页 |
| ·我国医学对面瘫的治疗 | 第12-16页 |
| ·单纯针刺治疗 | 第12-13页 |
| ·针刺结合耳压法 | 第13-14页 |
| ·针灸浅刺 | 第14页 |
| ·中药治疗 | 第14页 |
| ·艾灸治疗 | 第14-15页 |
| ·推拿疗法 | 第15页 |
| ·中药熏蒸法 | 第15-16页 |
| ·其他疗法 | 第16页 |
| 2. 近代医学对面瘫的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 ·面神经的解剖 | 第16页 |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6-18页 |
| ·血运障碍学说 | 第17页 |
| ·病毒感染因素 | 第17页 |
| ·环境毁坏因素 | 第17页 |
| ·免疫因素 | 第17页 |
| ·类固醇激素因素 | 第17-18页 |
| ·血管内的血液因素 | 第18页 |
| ·其他因素 | 第18页 |
| ·治疗方法 | 第18-20页 |
| ·激素治疗 | 第18页 |
| ·抗病毒药物治疗 | 第18-19页 |
| ·改善微循环 | 第19页 |
| ·营养神经类治疗 | 第19页 |
| ·理疗法 | 第19页 |
| ·激光穴位照射 | 第19-20页 |
| ·外科手术疗法 | 第20页 |
| 3. 耳穴疗法 | 第20-22页 |
| ·中医对耳穴的认识 | 第20页 |
| ·西医对耳穴的认识 | 第20页 |
| ·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 | 第20-21页 |
| ·耳穴与经络的关系 | 第20-21页 |
| ·耳穴与脏腑的关系 | 第21页 |
| ·耳穴治疗面瘫的机制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 ·西医诊断标准(见附表1) | 第22页 |
| ·中医诊断标准(见附表2) | 第22页 |
| ·分期标准 | 第22页 |
| ·纳入标准 | 第22页 |
|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 ·病例脱落标准与处理 | 第22-23页 |
| ·病例脱落标准 | 第23页 |
| ·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23页 |
| ·病例剔出标准 | 第23页 |
| ·终止试验标准 | 第23页 |
| ·针刺的意外情况及处理 | 第23-24页 |
| ·晕针 | 第23页 |
| ·滞针 | 第23-24页 |
| ·弯针 | 第24页 |
| ·断针 | 第24页 |
| ·血肿 | 第24页 |
| ·分级标准 | 第24页 |
| ·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见附表3) | 第24页 |
| ·多伦多(TFGS)分级法(见附表4) | 第24页 |
| 3. 分组方法 | 第24-25页 |
| 4. 治疗方法 | 第25页 |
| ·针刺阳明经穴配合耳穴组(治疗组) | 第25页 |
| ·传统针刺组(对照组) | 第25页 |
| 5. 疗效观测(见附表5) | 第25页 |
| 6. 统计学分析 | 第25页 |
| 7. 临床资料分析 | 第25-28页 |
| ·两组不同治法面瘫疗效的比较(见表3) | 第25-26页 |
| ·两组病人医治前后临床积分对比(见表4、表5、表6) | 第26-28页 |
| 讨论 | 第28-32页 |
| 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8-30页 |
| ·针刺选穴 | 第28-29页 |
| ·针刺法的理论基础 | 第28页 |
| ·本研究针刺所选腧穴的作用 | 第28-29页 |
| ·耳压法 | 第29-30页 |
| ·耳压法的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 ·耳压法的优势 | 第30页 |
| 2. 疗效评价 | 第30页 |
| ·两组面瘫病人总疗效对比分析 | 第30页 |
| ·两组面瘫患者H-B分级量表分析 | 第30页 |
| ·两组面瘫病人TFGS面部分级法分析 | 第30页 |
| 3. 研究的不足 | 第30-32页 |
| ·抽样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 ·样本量少 | 第31-32页 |
| 结论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 附录 | 第36-41页 |
| 附表1 | 第36-37页 |
| 附表2 | 第37-38页 |
| 附表3 | 第38-39页 |
| 附表4 | 第39-40页 |
| 附表5 | 第40-4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1-43页 |
| 个人简历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