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2章 霍奇森的“价值—剥削”理论的架构及其影响 | 第12-20页 |
·霍奇森的“价值—剥削”理论的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霍奇森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分配理论的批判 | 第12-15页 |
·霍奇森对马克思的价值—剥削理论的批判 | 第15-18页 |
·霍奇森对“价值—剥削”理论体系的建构 | 第18-19页 |
·霍奇森的研究范式在经济学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 第19-20页 |
第3章 评霍奇森对马克思的价值论的“超越” | 第20-36页 |
·霍奇森基于传统的斯拉法体系对马克思的批判之批判 | 第20-25页 |
·斯蒂德曼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存在严重的误解 | 第21-23页 |
·斯蒂德曼建构的联合生产程序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霍奇森建构的所谓新的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 | 第25-31页 |
·霍奇森对价值范畴的二重性的认识存在偏误 | 第26-28页 |
·霍奇森建构的从量的价值论实质是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的折衷 | 第28-31页 |
·评霍奇森对斯拉法体系的“发展” | 第31-36页 |
·货币并没有真正引入斯拉法体系 | 第33-34页 |
·货币化的斯拉法体系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规律 | 第34-35页 |
·价格方程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 | 第35-36页 |
第4章 评霍奇森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的“超越” | 第36-48页 |
·霍奇森对剥削理论的重构 | 第37-40页 |
·契约前的剥削 | 第37-38页 |
·契约后的剥削 | 第38-39页 |
·人类历史的生产方式的剥削形式的洞见 | 第39-40页 |
·评霍奇森的不依赖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 | 第40-45页 |
·讨价还价剥削论的批判 | 第40-41页 |
·有形剥削论的批判 | 第41-42页 |
·权利剥削论的批判 | 第42-44页 |
·阶级剥削论的批判 | 第44-45页 |
·霍奇森视野中所不具备的马克思理论的优势 | 第45-48页 |
·霍奇森的剥削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 第45-46页 |
·霍奇森没有从剥削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剥削”范畴 | 第46-48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