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典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及含铀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选题依据 | 第12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 第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基础地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花岗岩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工作区铀矿地质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7-18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6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8页 |
| ·大地构造演化 | 第18-19页 |
| ·区域地层 | 第19-22页 |
| ·区域构造 | 第22-23页 |
| ·褶皱构造 | 第23页 |
| ·断裂构造 | 第23页 |
| ·花岗岩空间分布概况 | 第23-26页 |
| 3 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50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26-27页 |
| ·二叠纪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 第26页 |
| ·石炭纪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 第26-27页 |
| ·主量元素特征 | 第27-37页 |
| ·二叠纪花岗岩主量元素特征 | 第27-30页 |
| ·石炭纪花岗岩主量元素特征 | 第30-35页 |
| ·各典型花岗岩体主量元素特征对比 | 第35-37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37-43页 |
| ·二叠纪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 | 第37页 |
| ·石炭纪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 | 第37页 |
| ·各典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对比 | 第37-43页 |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3-48页 |
| ·二叠纪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 | 第43页 |
| ·石炭纪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 | 第43-44页 |
| ·各典型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对比 | 第44-48页 |
| ·同位素特征 | 第48-50页 |
| ·二叠纪花岗岩同位素特征 | 第48页 |
| ·石炭纪花岗岩同位素特征 | 第48-50页 |
| 4 岩石成因讨论 | 第50-56页 |
| ·岩石成因类型 | 第50-51页 |
| ·构造环境 | 第51-52页 |
| ·源区性质探讨 | 第52-56页 |
| 5 含铀性特征 | 第56-62页 |
| ·含铀性分析 | 第56-59页 |
| ·二叠纪花岗岩体含铀性 | 第56页 |
| ·石炭纪花岗岩体含铀性 | 第56页 |
| ·花岗岩体成因类型与铀含量关系 | 第56-59页 |
| ·铀成矿潜力初析 | 第59-62页 |
| ·东准噶尔地区典型花岗岩含矿性 | 第59页 |
| ·东准噶尔花岗岩与我国华南产铀花岗岩对比 | 第59-60页 |
| ·铀成矿潜力初析 | 第60-62页 |
| 6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