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降解菌的降解特性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提出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含氮废水的来源 | 第14页 |
·含氮废水的危害 | 第14页 |
·含氮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 | 第14-16页 |
·物理处理法 | 第14-15页 |
·化学处理法 | 第15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15页 |
·常用处理法的局限性 | 第15-16页 |
·生物处理法 | 第16-18页 |
·传统生物法 | 第16页 |
·传统生物法的局限性 | 第16页 |
·新型生物法 | 第16-18页 |
·氨氮降解菌的特点与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硝化菌株与反硝化菌株的特点 | 第18页 |
·硝化菌株与反硝化菌株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实验仪器、试剂与检测方法 | 第20-38页 |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主要实验药品、试剂与培养基 | 第20-27页 |
·主要实验药品 | 第20-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26页 |
·实验用培养基及组分 | 第26-27页 |
·实验检测方法 | 第27-38页 |
·OD600(菌密度)的测定 | 第27页 |
·氨氮含量的测定 | 第27-29页 |
·亚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NH2OH-N(羟胺氮)含量的测定 | 第31-34页 |
·总氮(TN)的测定 | 第34-35页 |
·COD(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 第35-38页 |
第四章 菌株的鉴定与保藏 | 第38-44页 |
·菌株的鉴定 | 第38-42页 |
·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38页 |
·菌落的形态特征 | 第38页 |
·个体形态的观察 | 第38-41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1-42页 |
·菌株的保藏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氨氮降解菌株C17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44-64页 |
·碳源与氮源对微生物菌株C17的影响 | 第44-55页 |
·起始培养基中菌体生长曲线与氨氮降解的测定 | 第44-46页 |
·最佳碳源的确定 | 第46-51页 |
·最佳氮源的确定 | 第51-53页 |
·最佳碳源与氮源条件下的菌株生长 | 第53-54页 |
·最佳碳源与氮源条件下的总氮与COD的降解 | 第54-55页 |
·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菌株C17的氨氮降解 | 第55-59页 |
·碳氮比(T/N) | 第55-56页 |
·温度 | 第56-57页 |
·pH | 第57-58页 |
·转速 | 第58-59页 |
·活性探究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菌株的硝化反硝化路径探究 | 第64-70页 |
·硫酸铵氮源实验 | 第64-66页 |
·亚硝酸钠氮源实验 | 第66-67页 |
·硝酸钠氮源实验 | 第67-68页 |
·硝化反硝化路径的推测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