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空巢”家庭的角色适应研究--以江苏省T市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22页 |
|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空巢"家庭的成因与特征研究 | 第10-11页 |
| ·"空巢"家庭的回应策略研究 | 第11-12页 |
| ·新"空巢"家庭研究 | 第12-14页 |
| ·研究趋势述评 | 第14-15页 |
| ·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 ·理论视角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20-22页 |
|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 ·研究不足 | 第21-22页 |
| 第2章 新"空巢"家庭的来临 | 第22-30页 |
| ·新"空巢"家庭的产生 | 第22页 |
| ·新"空巢"家庭的特征 | 第22-26页 |
| ·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 | 第23-25页 |
| ·家庭结构的变化 | 第25-26页 |
| ·新"空巢"家庭的成因 | 第26-30页 |
| ·直接原因 | 第26-27页 |
| ·人口政策的影响 | 第27-29页 |
|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 | 第29-30页 |
| 第3章 角色失调:新"空巢"家庭的压力与挑战 | 第30-39页 |
| ·精神健康 | 第30-34页 |
| ·对角色的自我定位 | 第30-31页 |
| ·对他人的角色期待 | 第31页 |
| ·情绪的影响 | 第31-34页 |
| ·消费压力 | 第34-36页 |
| ·抚养子女 | 第34-35页 |
| ·敬老压力 | 第35-36页 |
| ·社会交往情况 | 第36-37页 |
| ·相对剥夺感的产生 | 第36页 |
| ·缺乏社交活动 | 第36-37页 |
| ·特殊群体 | 第37-39页 |
| ·单亲与三地分居家庭 | 第37-38页 |
| ·弱势群体与女性家长 | 第38-39页 |
| 第4章 角色重构:新"空巢"家庭的适应策略 | 第39-52页 |
| ·角色的自我调适 | 第39-48页 |
| ·家庭中的角色重构 | 第39-43页 |
| ·学习与工作角色的重构 | 第43-45页 |
| ·社会中角色的重构 | 第45-48页 |
| ·角色的社会调适 | 第48-52页 |
| ·工作单位的协助 | 第48-50页 |
| ·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引导 | 第50页 |
| ·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 | 第50-52页 |
| 第5章 冲突与协同:新"空巢"家庭的调适效应 | 第52-58页 |
| ·角色冲突 | 第52-55页 |
| ·现实困境 | 第52-54页 |
| ·家庭内部的角色冲突 | 第54-55页 |
| ·社会的安定受到威胁 | 第55页 |
| ·角色协同 | 第55-58页 |
| ·融洽家庭关系 | 第55-56页 |
| ·角色准备的顺利进行 | 第56-58页 |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1页 |
| ·总结 | 第58页 |
| ·讨论与建议 | 第58-61页 |
| ·角色的再定义 | 第58-59页 |
| ·社会环境配合的加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