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适应协同创新教育理念的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研究背景第10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11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1-13页
     ·协同创新第11-12页
     ·建筑系馆第12页
     ·交往空间第12页
     ·触媒第12-13页
   ·相关理论研究第13-20页
     ·创新学习第13-14页
     ·空间布局第14-17页
     ·空间模式第17-18页
     ·空间设施第18-20页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0-24页
     ·研究方法第20-22页
     ·研究框架第22-24页
第2章 国内外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研究综述第24-52页
   ·国外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发展脉络第24-37页
     ·萌芽期(17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第24-26页
     ·发展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第26-31页
     ·成熟期(20世纪后半叶至今)第31-37页
   ·国内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发展脉络第37-50页
     ·起步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第38-40页
     ·探索期(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第40-45页
     ·发展期(21世纪初至今)第45-50页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50-52页
第3章 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实态及需求调研第52-64页
   ·调研目的与内容第52页
   ·调研对象的选取第52页
   ·调研方法第52页
     ·行为观察调研第52页
     ·问卷调研及访谈第52页
   ·调研成果与分析第52-63页
     ·交往行为特点第52-53页
     ·交往行为的分布第53-54页
     ·交往空间的分类第54-55页
     ·国内建筑系交往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第55-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激发创新的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设计第64-84页
   ·交往空间布局设计第64-73页
     ·布局的原则第64页
     ·布局的影响因素第64页
     ·自用型建筑系馆第64-69页
     ·共用型建筑系馆第69-73页
   ·交往空间模式设计第73-79页
     ·空间使用规模第73-74页
     ·空间私密性层次第74-75页
     ·空间细节特征第75-79页
   ·交往空间设施设计第79-83页
     ·常见空间设施的种类第79-82页
     ·空间设施的灵活性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5章 北工大建筑系馆交往空间优化实践第84-114页
   ·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现状第84-86页
     ·系馆概况第84-85页
     ·空间现状第85-86页
   ·交往行为与交往需求调研第86-94页
     ·行为观察调研第86-87页
     ·交往需求问卷调研第87-92页
     ·现状问题小结第92-94页
   ·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具体优化方案第94-106页
     ·空间布局优化第94-102页
     ·空间模式优化第102-105页
     ·空间设施优化第105-106页
   ·方案评价第106-114页
     ·空间布局评价第106-109页
     ·空间模式评价第109-110页
     ·空间设施评价第110-111页
     ·消防疏散评价第111-114页
结论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附录第120-13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城市防灾的广场地面地下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分区域结霜图谱的新型THT除霜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