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第12-18页 |
·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 第12页 |
·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第12-14页 |
·再生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 | 第14-16页 |
·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性能 | 第16-18页 |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变形与破坏特征 | 第18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再生混凝土低矮剪力墙抗震试验研究 | 第21-33页 |
·材料基本性质及力学性能 | 第21-23页 |
·再生粗、细骨料 | 第21页 |
·水泥、掺合料及外加剂 | 第21页 |
·钢筋材料力学性能 | 第21-22页 |
·再生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 | 第22-23页 |
·试验设计 | 第23-25页 |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23-24页 |
·试件设计 | 第24-25页 |
·试件的制作与安装 | 第25-28页 |
·试件制作 | 第25-26页 |
·试件安装 | 第26-28页 |
·试验的量测及加载制度 | 第28-31页 |
·量测装置及内容 | 第28页 |
·钢筋应变片位置分布 | 第28-29页 |
·剪力墙弯曲剪切变形量测原理 | 第29-30页 |
·试验加载制度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再生混凝土低矮剪力墙抗震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33-69页 |
·试件破坏过程及形态分析 | 第33-54页 |
·RCSW-1 破坏过程与形态分析 | 第33-36页 |
·RCSW-2 破坏过程与形态分析 | 第36-40页 |
·RCSW-3 破坏过程与形态分析 | 第40-43页 |
·RCSW-4 破坏过程与形态分析 | 第43-47页 |
·RCSW-5 破坏过程与形态分析 | 第47-50页 |
·RCSW-6 破坏过程与形态分析 | 第50-54页 |
·试件钢筋应变片数据分析 | 第54-58页 |
·竖向钢筋应变 | 第54-56页 |
·水平钢筋应变 | 第56-58页 |
·试件滞回曲线分析 | 第58-61页 |
·试件骨架与刚度退化曲线分析 | 第61-65页 |
·骨架曲线 | 第61-64页 |
·刚度退化曲线 | 第64-65页 |
·试件弯曲与剪切变形分析 | 第65-66页 |
·试件特征荷载与特征位移分析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再生混凝土低矮剪力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69-83页 |
·有限元软件MSC.MARC介绍 | 第69页 |
·MSC.MARC的模型处理分析模块 | 第69页 |
·MSC.MARC的分析过程 | 第69页 |
·剪力墙模型建立 | 第69-70页 |
·剪力墙模型材料参数的设置 | 第70-73页 |
·普通混凝土 | 第70-71页 |
·再生混凝土 | 第71-72页 |
·钢筋 | 第72-73页 |
·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及分析工况设定 | 第73-74页 |
·剪力墙模型的加载方案 | 第74-75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5-82页 |
·墙体开裂及最终破坏形态的比较 | 第75-76页 |
·墙体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的比较 | 第76-80页 |
·墙体初始刚度、极限承载力及位移延性系数的比较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