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7页 |
| ·颈动脉形态结构研究 | 第13-15页 |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机制和形态特征 | 第15-17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性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生物力学基础及计算流体动力学 | 第19-25页 |
| ·血液动力学学研究历程 | 第19页 |
| ·流体力学方法 | 第19-22页 |
| ·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 第19-21页 |
| ·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 | 第21页 |
| ·均质不可压缩粘性流体 | 第21-22页 |
| ·层流边界层 | 第22页 |
| ·计算流体动力学 | 第22-24页 |
| ·概述 | 第22页 |
| ·方法步骤和特点 | 第22-23页 |
| ·应用 | 第23页 |
| ·有限体积法 | 第23-24页 |
| ·血液的流体性质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同一病人左右两侧颈动脉血液动力学对比研究 | 第25-44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25-30页 |
| ·病人 CT 图像的获取 | 第25页 |
| ·颈动脉三维模型的重建 | 第25-27页 |
| ·模型的润滑和边界处理 | 第27-30页 |
| ·颈动脉模型网格划分 | 第30-31页 |
| ·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31-32页 |
| ·血管壁壁面边界条件 | 第31页 |
| ·入口和出口边界条件 | 第31-32页 |
| ·计算和实验结果 | 第32-42页 |
| ·边界条件和网格有效性验证 | 第32-33页 |
| ·血液流动模式的分析和验证 | 第33-35页 |
| ·单位体积流量的对比分析 | 第35-38页 |
| ·压强和壁面剪切应力分布情况分析 | 第38-42页 |
| ·实验模拟的不足之处 | 第42页 |
| ·结论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比较传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形态学和流变学状态 | 第44-52页 |
| ·数据的获取及三维颈动脉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 ·网格的划分和网格数量充分性验证 | 第45-46页 |
| ·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46-47页 |
| ·血管壁壁面边界条件 | 第46-47页 |
| ·入口和出口边界条件 | 第47页 |
| ·模拟结果和讨论 | 第47-51页 |
| ·内部流动分析和结果验证 | 第47-48页 |
| ·血管壁的压强分布和壁面剪切应力研究 | 第48-49页 |
| ·壁面剪切应力衍生参数的分布研究 | 第49页 |
| ·结果分析讨论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基于同一颈动脉模型不同夹角的对比研究 | 第52-61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 ·网格划分 | 第54-55页 |
| ·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55-56页 |
| ·血管壁壁面边界条件 | 第55页 |
| ·入口和出口边界条件 | 第55-56页 |
| ·计算和实验结果 | 第56-60页 |
| ·血液流动模式的研究 | 第56-57页 |
| ·血管壁的压强分布研究 | 第57页 |
| ·血管表面壁面剪切应力和相关衍生参数的分布情况 | 第57-59页 |
| ·夹角与单位体积流量的关系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