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湿地的相关理论及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 第17-33页 |
·湿地资源概况 | 第17-21页 |
·相关概念与定义 | 第17-18页 |
·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 第18-20页 |
·我国的湿地资源 | 第20-21页 |
·湿地的生态保护 | 第21-23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湿地生态保护的措施 | 第22-23页 |
·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 第23-28页 |
·协调性原则 | 第23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23-26页 |
·地域性原则 | 第26页 |
·合理利用原则 | 第26-27页 |
·分区管理原则 | 第27-28页 |
·湿地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 第28-30页 |
·资料搜集和实地勘察 | 第28页 |
·分析、筛选和整理 | 第28-29页 |
·方案的构思与起步 | 第29页 |
·方案的生成与深化 | 第29-30页 |
·方案的表达 | 第30页 |
·评价湿地景观设计的关键 | 第30-33页 |
·水景观特色塑造 | 第30-31页 |
·植物景观特色塑造 | 第31-32页 |
·文化景观特色塑造 | 第32页 |
·滨水设施景观特色塑造 | 第32-33页 |
3.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景观环境分析 | 第33-41页 |
·西溪湿地的地理位置 | 第33-34页 |
·西溪湿地的自然地理条件 | 第34-37页 |
·地貌特征 | 第34-35页 |
·气候特征 | 第35页 |
·交通条件 | 第35-37页 |
·自然资源 | 第37页 |
·西溪湿地的人文历史概况 | 第37-38页 |
·历史沿革 | 第37页 |
·文化背景 | 第37-38页 |
·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 | 第38-39页 |
·游憩用地生态容量 | 第38页 |
·游人合理容量 | 第38-39页 |
·生态保护四大经验 | 第39页 |
·西溪湿地生态景观环境的优势与劣势 | 第39-40页 |
·优势(Strengths) | 第39-40页 |
·劣势(Weakness)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西溪湿地生态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 第41-65页 |
·西溪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思路 | 第41-42页 |
·设计理念 | 第41页 |
·规划目标与定位 | 第41-42页 |
·生态理念在西溪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的体现 | 第42-46页 |
·西溪湿地景观营造原则 | 第42-43页 |
·设计中对生态技术的应用 | 第43-46页 |
·针对西溪湿劣势的设计策略 | 第46-49页 |
·生态策略 | 第46-47页 |
·交通策略 | 第47-48页 |
·功能策略 | 第48页 |
·艺术策略 | 第48-49页 |
·西溪湿地景观塑造的突出特点 | 第49-51页 |
·改造后西溪湿地园景和街景相连 | 第49-50页 |
·改造后西溪湿地内湿地系统人水相亲 | 第50页 |
·改造后西溪湿地植物的多样性与立体性相融 | 第50-51页 |
·西溪湿地的景观设计分析 | 第51-64页 |
·植物与植被景观 | 第51-56页 |
·动物景观 | 第56页 |
·水体景观 | 第56-57页 |
·岸际景观 | 第57-59页 |
·园路及园桥景观 | 第59-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个人简介 | 第68-69页 |
导师简介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