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中等收入陷阱”基本释义 | 第9-1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第二节 学者释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解析 | 第11-15页 |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解析 | 第11-13页 |
一、 劳动力增长论 | 第11页 |
二、 资本、劳动力、科技三因素增长论 | 第11-12页 |
三、 投资、储蓄影响增长论 | 第12页 |
四、 技术进步作为变量的分析 | 第12-13页 |
五、 经济成长阶段论 | 第13页 |
第二节 经济增长停滞的理论解析 | 第13-15页 |
一、 宗教伦理信念学说 | 第13页 |
二、 社会伦理学说 | 第13-14页 |
三、 “早熟消费”心理学说 | 第14-15页 |
第三章 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 | 第15-21页 |
第一节 旧发展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要求 | 第15-16页 |
一、 土地制度仍依旧保留着工业化以前的状况 | 第15页 |
二、 公平市场秩序欠缺 | 第15页 |
三、 资本投入制度羸弱 | 第15-16页 |
四、 阶层垂直流动制度阻隔 | 第16页 |
第二节 分配不均导致社会发展不公 | 第16-19页 |
一、 高失业率的产生 | 第17-18页 |
1、 人口增长率增加 | 第17页 |
2、 要素价格扭曲 | 第17-18页 |
二、 通货膨胀的发生 | 第18页 |
三、 社会问题频发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经济发展缺乏创新技术助推 | 第19-21页 |
一、 资本市场不匹配 | 第19页 |
二、 城乡二元结构制约 | 第19页 |
三、 教育水平落后 | 第19页 |
四、 效仿适应多,原生创新少 | 第19-21页 |
第四章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 第21-26页 |
第一节 中国经济“新常态”概述 | 第21-22页 |
一、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产生背景 | 第21-22页 |
二、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与表现 | 第22页 |
第二节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优势 | 第22-24页 |
一、 我国宏观经济整体向好 | 第23页 |
二、 城镇化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 第23页 |
三、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展较为顺利 | 第23-24页 |
四、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 第24页 |
第三节 “新常态”下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 | 第24-26页 |
一、 发展制度滞后风险 | 第24-25页 |
二、 发展模式滞后风险 | 第25-26页 |
第五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验分析和对中国的启示 | 第26-41页 |
第一节 从机制体制改革出发获取发展动力 | 第26-31页 |
一、 顶层设计先行、优化政府职能 | 第26-27页 |
二、 强化资源配置平衡、打破利益集团 | 第27-28页 |
三、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 | 第28-30页 |
四、 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稳妥推进城镇化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 | 第31-34页 |
第三节 通过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 第34-35页 |
第四节 鼓励引导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 第35-38页 |
一、 发展中小企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 第36页 |
二、 法律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36-37页 |
三、 构建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 | 第37页 |
四、 利用中小企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 第37-38页 |
五、 通过中小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 第38页 |
第五节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第38-41页 |
一、 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 | 第39页 |
二、 完善农村金融结构 | 第39页 |
三、 加强农业技术科研和推广 | 第39-40页 |
四、 推广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 第40页 |
五、 做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件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