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评述 | 第15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马尔科夫链理论 | 第19-20页 |
| ·马尔科夫链相关概念 | 第19页 |
| ·马尔科夫模型 | 第19-20页 |
| ·元胞自动机理论 | 第20-22页 |
| ·元胞自动机概念 | 第20页 |
| ·元胞自动机构成 | 第20-22页 |
| ·CA-MARKOV模型 | 第22页 |
| 3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 第22-24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3页 |
| ·地理区位 | 第22-23页 |
|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 ·自然资源 | 第23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 ·人口概况 | 第23-24页 |
| ·交通条件 | 第24页 |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24页 |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4页 |
| 4 土地利用变化 | 第24-40页 |
| ·土地利用结构及格局变化 | 第25-33页 |
|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第25-27页 |
|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变化 | 第27-28页 |
|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 | 第28-30页 |
|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 | 第28-29页 |
|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30-33页 |
|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 第31页 |
|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31-33页 |
| ·地类转移变化 | 第33-36页 |
| ·土地转移矩阵理论 | 第33页 |
|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 | 第33-36页 |
| ·土地利用空间重心变化 | 第36-40页 |
| ·空间重心迁移模型 | 第37页 |
| ·空间重心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 ·空间重心迁移分析 | 第38-40页 |
| 5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9页 |
| ·自然因素 | 第40-42页 |
| ·高程 | 第40页 |
| ·坡度因子 | 第40-42页 |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42-49页 |
| ·人口因素 | 第42-43页 |
| ·经济因素 | 第43页 |
| ·行政中心 | 第43-46页 |
| ·交通因素 | 第46-48页 |
| ·规划政策因素 | 第48-49页 |
| 6 土地利用格局模拟预测 | 第49-58页 |
| ·模型建立 | 第49-54页 |
| ·模拟方案及数据转换 | 第49页 |
| ·元胞构成 | 第49-50页 |
| ·确定预测年份 | 第50页 |
|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第50-51页 |
| ·土地转换适宜性图集 | 第51-53页 |
| ·MCE(MULTI-CRITERIA EVALUATION)模型简介 | 第51-52页 |
| ·转换规则定义 | 第52-53页 |
| ·适宜性图集生成 | 第53页 |
| ·循环次数 | 第53-54页 |
| ·模型精度检验 | 第54-57页 |
| ·数量精度检验 | 第55页 |
| ·空间精度检验 | 第55-57页 |
| ·土地利用模拟预测 | 第57页 |
| ·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 ·土地利用问题与建议 | 第59-60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ABSTRACT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