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异化及其解决途径探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4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技术异化的本质、特征及主要表现 | 第15-25页 |
一、技术异化本质 | 第15-17页 |
(一)技术的本质 | 第15-16页 |
(二)异化的内涵 | 第16-17页 |
(三)何为技术异化 | 第17页 |
二、技术异化的主要特征 | 第17-19页 |
(一)技术异化的复杂性 | 第17-18页 |
(二)技术异化的相对性 | 第18页 |
(三)技术异化的长期性 | 第18-19页 |
(四)技术异化的全球性 | 第19页 |
三、技术异化的主要表现 | 第19-25页 |
(一)技术异化使自然环境更加恶化 | 第19-21页 |
(二)技术异化加剧了社会危机 | 第21-22页 |
(三)技术异化对人身体和精神的毒害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技术异化的根源分析 | 第25-33页 |
一、技术自身的原因 | 第25-26页 |
(一)技术结构价值的负向实现 | 第25页 |
(二)技术自然属性价值的负向实现 | 第25-26页 |
(三)技术功能价值的负向实现 | 第26页 |
二、人类自身的原因 | 第26-30页 |
(一)技术发明主体与技术异化 | 第26-28页 |
(二)技术应用主体与技术异化 | 第28-29页 |
(三)技术消费主体与技术异化 | 第29-30页 |
三、社会环境因素 | 第30-33页 |
(一)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30-31页 |
(二)社会利益的影响 | 第31页 |
(三)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技术异化的解决途径 | 第33-38页 |
一、正确的技术观 | 第33-34页 |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34-35页 |
(一)技术发明主体价值观的树立 | 第34页 |
(二)技术应用主体价值观的树立 | 第34-35页 |
(三)构建技术的人文关怀 | 第35页 |
三、完善技术的社会建制 | 第35-38页 |
(一)完善技术教育制度 | 第35-36页 |
(二)完善政治制度 | 第36页 |
(三)加强技术立法执法监督制度 | 第36-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个人简历 | 第42-4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