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1 盐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盐碱土概况 | 第11页 |
| ·新疆地区盐渍来源 | 第11页 |
| ·盐生植物概念和分类 | 第11-12页 |
|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2-13页 |
| 2 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性 | 第13-15页 |
| ·耐离子胁迫机制 | 第13-14页 |
| ·耐渗透胁迫机制 | 第14页 |
| ·耐氧化胁迫机制 | 第14-15页 |
| ·耐营养胁迫的机制 | 第15页 |
| 3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5页 |
| 4 植物对盐旱互作的响应 | 第15-16页 |
| 5 种子和初期幼苗对盐旱的响应 | 第16-17页 |
| 6 子叶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 | 第17页 |
| 7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 第一部分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种子萌发及胚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9-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 ·实验设计 | 第20页 |
| ·实验测定方法 | 第20-23页 |
|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 ·盐处理对囊果碱蓬萌发率的影响 | 第24页 |
|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种子萌发速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种子吸水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盐处理对囊果碱蓬种子胚离子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种子胚子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种子胚 MDA 含量和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28页 |
|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种子胚超氧阴离子(O_2~(·-))含量和 H_2O_2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种子胚 CAT 和 SOD 活性的影响 | 第29页 |
| 3 讨论 | 第29-32页 |
| 第二部分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刚萌发的小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2-38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实验设计 | 第32-33页 |
| ·实验测定方法 | 第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刚萌发的小幼苗成活率的影响 | 第34页 |
| ·0 和 300 mmol·L~(-1)NaCl 预处理下干旱对囊果碱蓬刚萌发的小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0 和 300 mmol·L~(-1)NaCl 预处理下干旱对囊果碱蓬刚萌发的小幼苗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0 和 300 mmol·L~(-1)NaCl 预处理下干旱对囊果碱蓬刚萌发的小幼苗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 讨论 | 第37-38页 |
| 第三部分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8-49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实验设计 | 第39页 |
| ·实验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 ·不同处理下沙子的含水量 | 第41页 |
|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幼苗叶片无机离子积累的影响 | 第41-44页 |
|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叶片质膜透性的影响 | 第44页 |
|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蓬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 ·盐旱互作对囊果碱幼苗和叶片存活率的影响 | 第46页 |
| ·盐旱互作对单株囊果碱蓬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 3 讨论 | 第47-49页 |
| 第四部分 子叶在囊果碱蓬幼苗建成中的作用 | 第49-6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2页 |
|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 ·实验设计 | 第50-52页 |
| 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52-58页 |
| ·光照对囊果碱蓬幼苗出苗率、地上部分有机干重及成活率的影响 | 第52-55页 |
| ·子叶避光和盐胁迫对囊果碱蓬幼苗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 第55页 |
| ·盐胁迫对囊果碱蓬子叶和真叶含水量、离子含量和光合放氧速率的影响 | 第55-58页 |
| 3 讨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