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流视觉检测系统自适应标定的软件研制
摘要 | 第1-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工具 | 第11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预期目标 | 第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页 |
2 摄像机自适应标定总体设计 | 第12-14页 |
·摄像机自适应标定系统总框架设计 | 第12-13页 |
·自适应标定软件系统 | 第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3 摄像机移动系统 | 第14-26页 |
·移动系统总体研制 | 第14-15页 |
·移动系统接线图 | 第15页 |
·串口通信分析 | 第15-18页 |
·上位机系统 | 第15-16页 |
·下位机系统 | 第16-18页 |
·步进电机的选型 | 第18-22页 |
·驱动模式的选择 | 第19页 |
·必要脉冲数的计算 | 第19页 |
·驱动脉冲速度的计算 | 第19页 |
·启动方式的选择 | 第19-21页 |
·负载力矩的计算(TL) | 第21-22页 |
·步进电机驱动器的选择 | 第22-24页 |
·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控制信号连接 | 第23-24页 |
·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故障与排除 | 第24页 |
·电源选择 | 第24-25页 |
·减速器选择 | 第25页 |
·联轴器选择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4 摄像机标定原理 | 第26-29页 |
·标定中常用的坐标系 | 第26-27页 |
·世界坐标和摄像机坐标之间的转换公式 | 第27页 |
·图像坐标系和摄像机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公式 | 第27-28页 |
·世界坐标系与图像坐标系转换公式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页 |
5 摄像机标定算法 | 第29-31页 |
·摄像机成像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对摄像机内、外参数进行标定的算法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页 |
6 自适应标定系统总体设计 | 第31-37页 |
·计算机视觉图像标定系统的硬件选择 | 第32-35页 |
·视觉传感器选择 | 第32-34页 |
·光源选择 | 第34-35页 |
·计算机配置要求 | 第35页 |
·编程软件选择 | 第35页 |
·编程环境配置 | 第35-37页 |
·配置Windows环境变量 | 第35-36页 |
·OpenCV添加到Visual C++6.0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页 |
7 标定初始化模块设计 | 第37-46页 |
·通信模块研制 | 第37-39页 |
·MV-VD数字摄像机与计算机的通信连接 | 第38-39页 |
·图像采集与显示模块 | 第39-43页 |
·摄像机标定系统软件视窗界面研制 | 第42页 |
·视窗界面控件说明 | 第42-43页 |
·视场标定模块 | 第43-46页 |
·串口通信 | 第43页 |
·摄像机定位 | 第43-46页 |
·上位机控制步进电机的指令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页 |
8 摄像机标定模块 | 第46-67页 |
·图像数据格式转换 | 第47页 |
·图像预处理 | 第47-50页 |
·图像灰度化 | 第47-48页 |
·图像平滑处理 | 第48-50页 |
·模板中角点的检测 | 第50-52页 |
·模板中直线的提取 | 第52-63页 |
·特征检测器的选择 | 第53-56页 |
·Hough变换提取直线 | 第56-63页 |
·求解标定矩阵 | 第63-67页 |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算法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页 |
9 性能实验与分析 | 第67-74页 |
·软件标定精度分析 | 第67-73页 |
·两点距离误差实验分析 | 第68-70页 |
·物距误差实验分析 | 第70-73页 |
·标定模块运行时间测试 | 第73-74页 |
·视场标定模块运行时间测试 | 第73页 |
·摄像机标定模块运行时间测试 | 第73-74页 |
10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Abstract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