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第1章 绪 论 | 第9-14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衍生金融工具与公允价值理论概述 | 第14-29页 |
·衍生金融工具理论概述 | 第14-18页 |
·衍生金融工具定义 | 第14-15页 |
·衍生金融工具特征 | 第15-16页 |
·衍生金融工具分类 | 第16-18页 |
·衍生金融工具作用 | 第18页 |
·公允价值理论概述 | 第18-26页 |
·公允价值定义 | 第19-20页 |
·公允价值确定方法 | 第20-24页 |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 第24-26页 |
·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优越性 | 第26-28页 |
·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不足 | 第27页 |
·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优势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 第29-39页 |
·会计准则不完善 | 第29-31页 |
·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实用性不强 | 第29-30页 |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披露不足 | 第30-31页 |
·资本市场有效性缺失 | 第31-32页 |
·资本市场结构畸形 | 第31-32页 |
·非市场因素阻碍资本市场公允价值取得 | 第32页 |
·会计监管不力 | 第32-36页 |
·内部控制不完善 | 第33-35页 |
·外部监管失效 | 第35-36页 |
·估值技术不完备 | 第36-37页 |
·现值法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不足 | 第36页 |
·定价模型法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局限性 | 第36-37页 |
·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 第37-38页 |
·会计人员执业能力不强 | 第37页 |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偏低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 第39-58页 |
·完善相关会计准则 | 第39-42页 |
·准则制定需考虑的原则 | 第39-40页 |
·规范衍生金融工具及公允价值基本理论 | 第40-42页 |
·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 | 第42-45页 |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 第42-43页 |
·提高以XBRL 技术为基础的资本市场信息质量 | 第43-45页 |
·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 | 第45-51页 |
·完善内部控制 | 第45-49页 |
·加强外部监管 | 第49-51页 |
·完善估值技术 | 第51-55页 |
·估值技术运用的原则 | 第51-52页 |
·蒙特卡罗未来现金折现法完善现值法 | 第52页 |
·修正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模型 | 第52-55页 |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 第55-57页 |
·提高会计人员执业能力 | 第55-56页 |
·增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详细摘要 | 第63-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