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引言 | 第13页 |
·L-精氨酸的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L-精氨酸的功能与应用 | 第14-16页 |
·L-精氨酸的功能 | 第14-15页 |
·L-精氨酸的应用 | 第15-16页 |
·L-精氨酸的发酵生产及其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L-精氨酸的发酵生产 | 第16页 |
·L-精氨酸发酵法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L-精氨酸代谢合成途径及育种策略 | 第18-20页 |
·L-精氨酸代谢合成途径 | 第18页 |
·L-精氨酸的育种策略 | 第18-20页 |
·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论文研究的立题依据 | 第20-21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L-精氨酸菌种的复壮 | 第23-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实验菌种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培养方法 | 第25页 |
·平板划线法复壮的方法 | 第25-26页 |
·L-精氨酸的检测方法 | 第26页 |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L-精氨酸的标准曲线 | 第27页 |
·平板划线筛法选出的单菌落产量和菌体生长量 | 第27-29页 |
·结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种子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1-43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实验菌种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通过菌体生长曲线确定最佳种龄 | 第32页 |
·种子培养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种子培养基成分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33页 |
·种子培养基的正交试验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菌体最佳种龄的确定 | 第33-34页 |
·种子培养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种子培养基成分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正交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3页 |
第四章 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3-61页 |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实验菌种 | 第43页 |
·培养基 | 第4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摇瓶发酵培养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 第44页 |
·摇瓶发酵培养基成分的单因素实验 | 第44-45页 |
·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8页 |
·摇瓶发酵培养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摇瓶发酵培养基成分的单因素实验 | 第48-52页 |
·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的结果 | 第52-58页 |
·结论 | 第58-61页 |
第五章 10 L 全自动发酵罐中 L-精氨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61-69页 |
·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实验菌种 | 第61页 |
·10 L 全自动发酵培养条件 | 第61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1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残糖的测定方法 | 第62页 |
·10 L 发酵罐 pH 的发酵控制 | 第62页 |
·10 L 发酵罐供养强度的发酵控制 | 第62-63页 |
·初糖浓度对发酵产 L-精氨酸的影响 | 第63页 |
·碳源的流加对 10 L 全自动发酵罐中 L-精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63页 |
·实验结果 | 第63-67页 |
·残糖的标准曲线 | 第63-64页 |
·发酵罐 pH 对发酵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64页 |
·发酵罐供养强度对发酵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初糖浓度对发酵产 L-精氨酸的影响 | 第65-66页 |
·碳源的流加对 10 L 全自动发酵罐中 L-精氨酸发酵的影响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