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深煤层河床下限高协调开采技术及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水体下采煤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 N24 采区开采覆岩破坏规律 | 第16-26页 |
| ·N24 采区地质采矿条件 | 第16-21页 |
| ·采区位置 | 第16页 |
| ·煤层及顶、底板 | 第16页 |
| ·采区煤层上覆岩层特征 | 第16-17页 |
| ·隔水层与含水层概况 | 第17-18页 |
| ·采区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 ·地表河流概况 | 第19页 |
| ·采矿条件 | 第19-21页 |
| ·影响覆岩移动破坏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21-25页 |
| ·采后覆岩三带分布特征 | 第21-22页 |
| ·影响覆岩破坏规律的因素 | 第22-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N24 采区开采覆岩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 第26-44页 |
|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 | 第26-30页 |
|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 ·实验的目的与内容 | 第27页 |
| ·相似材料配比 | 第27-28页 |
| ·开采模拟实验 | 第28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 ·数值模拟计算 | 第30-38页 |
| ·FLAC~(3D)数值模拟理论 | 第31-32页 |
| ·计算所需的原始参数 | 第32-33页 |
| ·FLAC~(3D)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 ·FLAC~(3D)模拟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 ·裂隙带渗流特征模拟 | 第38-43页 |
| ·F-RFPA~(2D)实验模拟软件的特点 | 第38页 |
| ·F-RFPA~(2D)数值模拟 | 第38-43页 |
| ·F-RFPA~(2D)模拟结果分析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4 N24102~上工作面限高协调开采方案研究 | 第44-54页 |
| ·N24102~上工作面概况 | 第44-45页 |
| ·位置及范围 | 第44页 |
| ·煤层分布情况 | 第44-45页 |
| ·地形地貌 | 第45页 |
| ·工作面涌水主要来源分析 | 第45页 |
| ·限高协调开采原理 | 第45页 |
| ·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 | 第45-46页 |
| ·限高协调开采方案设计 | 第46-49页 |
| ·石炭沟河下安全防水煤岩柱的设计 | 第46-48页 |
| ·分区限高划分方法和原则 | 第48-49页 |
| ·开采对河道影响分析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5 工程应用 | 第54-68页 |
| ·开采工程 | 第54-56页 |
| ·限高协调开采实施 | 第54页 |
| ·工作面煤炭采出 | 第54-55页 |
| ·工作面涌水量监测分析 | 第55-56页 |
| ·河道及山体区域裂缝 | 第56-57页 |
| ·河道区域裂缝分布 | 第56-57页 |
| ·山体裂缝分布 | 第57页 |
| ·河道防水处置方法与效果 | 第57-63页 |
| ·河道裂缝区防护范围确定 | 第57-58页 |
| ·河道防护排导渠典型设计 | 第58-61页 |
| ·河道防渗排导渠形式及施工 | 第61-63页 |
| ·河道排导渠防护效果 | 第63页 |
| ·地表建筑物受损程度与处置方法 | 第63-65页 |
| ·地表建筑物受损程度 | 第63-64页 |
| ·地表受损建筑物安全监测与处置方法 | 第64-65页 |
| ·开采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6 结论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