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变形监测与节点损伤识别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 ·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古建筑木结构基本特点和主要破坏形式 | 第10-13页 |
| ·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特点 | 第10-12页 |
| ·古建筑木结构主要破坏形式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古建筑木结构的变形监测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古建筑木结构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古建筑木结构的变形监测研究 | 第22-47页 |
| ·古建筑木结构典型的破坏形式及产生原因 | 第22-24页 |
| ·梁的挠度 | 第22页 |
| ·柱子倾斜 | 第22-23页 |
| ·梁柱节点的榫头脱卯 | 第23-24页 |
| ·常见变形监测技术 | 第24-27页 |
| ·大地测量监测 | 第24页 |
| ·近景数字摄影测量监测 | 第24-25页 |
|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变形监测 | 第25-26页 |
| ·GPS监测系统 | 第26页 |
| ·基于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的变形监测 | 第26-27页 |
| ·梁挠度变形监测 | 第27-38页 |
| ·木梁变形监测方法 | 第27-28页 |
| ·传感器及布置 | 第28-30页 |
| ·试验研究 | 第30-38页 |
| ·柱子倾斜变形监测 | 第38-43页 |
| ·柱子变形监测方法 | 第38页 |
| ·传感器及布置 | 第38-39页 |
| ·试验研究 | 第39-43页 |
| ·榫头脱卯变形监测 | 第43-46页 |
| ·榫头脱卯变形监测方法 | 第43页 |
| ·传感器及布置 | 第43-44页 |
| ·试验研究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木结构榫卯节点刚度损伤识别研究 | 第47-68页 |
| ·节点刚度损伤识别方法 | 第47-49页 |
| ·基于振动理论的损伤识别 | 第47-49页 |
| ·基于统计分析的损伤识别 | 第49页 |
| ·基于统计分析的损伤控制指标 | 第49-53页 |
| ·广义极似然比检验(GLRT) | 第50-52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52-53页 |
| ·统计过程控制图(SPC) | 第53-56页 |
| ·统计过程控制 | 第53页 |
| ·上下界限绘制 | 第53-55页 |
| ·节点刚度损伤识别 | 第55页 |
| ·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刚度识别方法步骤 | 第55-56页 |
| ·试验研究 | 第56-67页 |
| ·试验概况 | 第56-57页 |
| ·传感器布置与敲击方案 | 第57-58页 |
| ·实验的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58-59页 |
| ·试验过程与试验现象 | 第59-61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四章 木结构静态变形监测系统设计 | 第68-80页 |
| ·木结构变形监测系统 | 第68-71页 |
| ·木结构监测系统的组成 | 第68-69页 |
| ·传感器系统 | 第69页 |
| ·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 | 第69-70页 |
| ·数据分析与处理系统 | 第70-71页 |
| ·基于VB的可视化界面的监测系统设计 | 第71-76页 |
| ·visual basic简介 | 第71-72页 |
| ·监测软件的总体结构和功能 | 第72-73页 |
| ·监测软件总体功能的实现 | 第73-76页 |
| ·试验验证 | 第76-79页 |
| ·试验概况 | 第76页 |
| ·数据分析处理过程 | 第76-79页 |
| ·结论 | 第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个人简介 | 第88页 |